《武威市电动车管理条例》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为电动车从生产、销售、登记、停放、充电、道路通行等全链条管理立了规矩,标志着武威市电动车管理进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
电动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市场主体与市民群众协同发力,唯有法治约束与道德自觉形成合力,刚性执法与柔性服务相得益彰,才能推动电动车管理真正实现从安全生产到文明出行的质的跃升。
敬畏法规严格依法管理。《条例》明确电动车依法实行登记管理,三年过渡期内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实行登记备案,过渡期满后不得上路行驶,这一法规设计既兼顾实际情况,更着眼公共安全,为守法群众筑牢权益屏障。条例规定驾驶未悬挂号牌的电动自行车上道路行驶的将面临50元罚款,未佩戴头盔且拒不改正的处以30元罚款,这种“即查即处”的刚性约束,将有力有效遏制侥幸心理,通过严格执法,让规则意识真正融入日常。对于电动车骑行者而言,主动登记上牌、遵守过渡期规定,既是对法律法规的敬畏,也是对自身权益的保护,试想,若未登记的电动车发生事故,不仅责任认定难,很可能面临无门理赔的困境。
遵纪守法方能筑牢安全底线。安全是交通出行的生命线,无数电动车事故警示我们,安全隐患往往藏在不经意间的小节中。条例从源头设防,禁止销售不合格产品,要求生产者履行废旧蓄电池回收服务,从生产销售到停放充电全链条管理。“骑行戴头盔、安全守交规”,佩戴安全头盔是降低事故伤亡的关键措施。近年来,武威公安交警在城乡各路段常态化开展“一盔一带”宣传与执法,显著提升了驾乘人员的自觉意识,但仍有少数人视生命为儿戏,与交警玩“躲猫猫”,检查时则佩戴、不检查不佩戴。《条例》明确要求佩戴符合相关质量标准的安全头盔,正是以法律强制力推动习惯养成,以严格处罚措施倒逼行为转变,让佩戴安全头盔成为每个骑行者的自觉行动。
文明养成需要双向奔赴。《条例》对电动车停放秩序、充电规范作出细化规定,严禁在居民小区私拉电线和“抛线”充电,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投放或者超配额投放互联网租赁电动车,同时鼓励市民举报违法行为,这种“全民共治”模式能激发社会活力,让个别交通违法者向文明创建者转变,让电动车成为武威流动的文明风景线。针对外卖骑手等重点群体,《条例》强调管理企业要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这不仅规范了行业行为,更能为市民营造安全的配送环境。
管理效能映照文明高度。电动车治理是系统工程,《条例》清晰划定了各部门职责: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生产、销售领域产品质量监管,公安交管部门负责道路交通安全监管,住建部门负责停放场地及充电设施配建,城管部门负责电动车影响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监管,还有自然资源、发展改革、交通运输、财政、教育、应急管理、商务等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各司其职,通过分工协作机制提供制度保障。当各相关部门都履职尽责,当每个市民都能将遵规守纪内化为行为准则,将安全出行转化为生活习惯,将文明有礼升华为道德追求,武威的城市街头、乡间道路将呈现更加和谐有序的交通图景。(周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