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像一层轻纱,还未从田埂上完全褪去,凉州区松树镇南河村的田间地头已攒动起人影。挎着工具袋的村民们三五一伙,沿着平整的硬化乡村道路说说笑笑地往前走,目光都朝着不远处那片望不到边的连片大棚。灰瓦白墙的村舍旁,312座全钢架无立柱的高标准日光温室在1000余亩的土地上生机勃勃——这里便是凉州区智信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葡萄种植示范园区,更是当地村民心里沉甸甸的“乡村就业工厂”。
走进温室大棚,一股温润的气息扑面而来。藤蔓上挂满了饱满的葡萄,晶莹剔透,惹人喜爱。“以前务农,一年忙到头也剩不下几个钱。现在到园区打工,不仅每月能拿到稳定工资,还能学技术,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正在修剪葡萄枝的南河村村民李新萍笑着说。她从建园开始干起,如今在园区有了稳定工作,每月收入30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转费用,一年下来收入不错。
这样的稳定收益,源于园区完善的基础配套。据公司经理田秀平介绍,园区自建设以来,配套了完善的供水管网、滴灌设施和温室智能控制系统,还建有农产品检测中心和4000吨恒温保鲜库。这些现代化设施不仅保障了蔬菜水果的品质,也为农户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公司始终把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作为重要目标,不断优化经营模式,让更多村民能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家里的土地流转后,从朋友那听说这儿常年有活干,过来能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这里不但离家近,还一年四季都不缺活计。”松树镇科畦村村民曹雪萍的话,道出了不少村民的心声。
就业岗位的持续供给,得益于园区灵活多元的带动模式。在带动就业方面,园区采取了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吸纳南河、中堡村25户葡萄种植户参与建棚,并为他们提供标准化种植技术及服务,免费配发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针对16座低效棚,指导改种葡萄新品种,纳入基地统一管理。另一方面,积极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目前已有70余人在园区务工,其中固定脱贫劳动力30余人,非固定人员40余人。
特别是园区由“扶贫车间”转型为“乡村就业工厂”后,更是探索出了“零投入包棚”的新模式。松树镇党委政府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与园区对接,签订包销合同,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服务、投入品统一管理、统一品牌、合格产成品按每斤10元保底价格统一销售”。这一模式彻底解决了脱贫户资金不足、销售无门的难题。
对于没有包棚的脱贫户,园区也为他们提供了务工和学习的机会。村民们可以到园区打工,同时学习葡萄种植技术,待掌握基本管理技术后,再引导他们加入葡萄种植产业。这种“先学后干”的方式,让农户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还能不断提升自身技能。
产业的多元拓展,让增收渠道更加宽广。值得一提的是,园区还积极拓展产业领域。2021年新建了3座新式樱桃日光温室,引进大樱桃新品种450株。2022年又扩大规模,更新品种定植樱桃32座棚,使樱桃棚净面积扩大至40余亩。由于樱桃主要生长季节为冬春季节,与葡萄实现了错峰生产,既延长了产业链条,又让脱贫户及其他农户全年都有活干、有钱赚。
“公司计划以日光温室葡萄产业为龙头,进一步更新品种,调整产供销模式,带领当地更多脱贫户及边缘易致贫户加入到农业现代化产业中来。”田秀平告诉记者,通过让农户掌握先进种植技术,提升自身造血能力,让他们凭借一技之长,在勤劳致富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记者王瑾 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