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武威新闻
《石榴花开天堂镇》系列报道之六
一砖一瓦筑同心
时间:2025-08-12 09:18:03 来源:武威日报 阅读量:142

12.jpg

春日天堂镇的柏油路施工现场,藏族大叔和汉族小伙正合力抬起最后一块障碍物。铁锨碰撞的脆响里,藏语的吆喝与汉语的回应混在一起,像串起的铃铛声落在新翻的泥土上。

这是天祝县天堂镇基础设施建设中最常见的模样——在推土机碾过的田埂旁,在新栽的路沿石缝隙里,各族群众正用掌心的温度把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信念,砌进每一块砖、铺进每一寸路。


党委领航绘蓝图


“路不仅要通,更要让各族群众都觉得‘这是我们自己的路 ’。”天堂镇党委书记指着办公桌上的基建蓝图,红笔圈出的不仅是施工线路,还有各个民族村落的参与节点。

这幅由镇党委牵头绘制的蓝图,藏着“党委领航、政府统筹、群众参与”的密码。

景区旅游道路改造工程中,汉族工程师带着测绘仪踏遍山梁,土族工匠用传统技法打磨民族特色路标,藏族群众则背着酥油茶给施工队带路——原本多个月的工期,因各族群众主动投工投劳,提前通了车。

“现在柏油路通到民宿门口,今年夏天收入比去年翻了番。”“藏乡云居”民宿里,墙角的木架上摆着很多镇上的特产。

“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下雨天一脚泥,游客都不愿意来。现在好了,新修的路直通家门口。”土族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天堂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的完善,彻底解决了游客“停车难”“如厕难”的问题。

这些成果的背后,不仅是各族建设者智慧与力量的交融: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政府聚力强根基


“卓玛,快来尝尝我刚蒸的馒头。”清晨的天堂镇“筑梦嘉园”小区里,汉族住户孙永珍把热气腾腾的面食递给隔壁的藏族邻居。

红白灰相间的藏式新居前,回族老人带着各族孩子在同心广场放风筝,风筝线牵扯着欢笑声,在阳光下划出金色弧线。

“以前在雪龙村,雨天就担心安全问题,现在搬下来,各族老少爷们天天凑一起,心都安稳了。”孙永珍擦着窗台上的“家和万事兴”窗花,窗玻璃映出对面墙上的标语:“搬得出、稳得住、融得进、过得好”。

镇政府在小区规划时就埋下了“融合”的伏笔:特意打破按民族聚居的旧模式,每栋楼安排了各个民族家庭同住。楼道里,藏族阿妈的酥油香常飘进汉族邻居的厨房;电梯间,回族大叔教孩子们念藏语祝福语的声音此起彼伏。

配套建设的“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长廊,更像一座流动的民族团结课堂。这种打破聚居惯性的规划,让“嵌入式”生活从图纸走进现实。

天堂镇的日子里,各族邻里总爱聚在共用的小区广场上,或闲聊家常,或凑局打牌;共享的“同心亭”里,更是时常飘出载歌载舞的欢腾。这些热热闹闹的场景,成了文化交融最生动的注脚。

从“筑梦嘉园”的邻居递出的热馒头,到文化广场上的欢歌笑语,天堂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早已超越钢筋水泥的范畴。

当各族群众在共居环境里学会彼此的方言、爱上对方的美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便不再是标语,而成为柴米油盐里的日常。


群众携手建家园


观景栈道的木栏杆被游客摸得发亮,藏族阿妈的酸奶摊前,土族姑娘帮着招呼客人,微信收款提示音和孩子们的笑声缠在一起。

天堂镇的热闹,藏在这些具体的声响里——基础设施像毛细血管舒展,让各族群众的日子跟着活泛起来。

景区停车场里,游客络绎不绝。“以前游客停在路边吃碗面就走,现在能住下来看日落。”汉族商户的民宿添了几张藏式床位,这是他跟藏族邻居学的“生意经”。

2024年那组亮眼数字 ——45万人次游客、1.95亿元旅游收入,就藏在商户们的账本里:7月到9月,客房入住率比路没修好时高了70%,其中三成客人是冲着村里的民族美食节来的。

“你看这新修的栈道,游客走一路能看不同的风景。”

“一核两线四村”,不是挂在墙上的字,而是正在铺的石板路、刚架好的观景台。

商户们已经在合计明年的新点子:回族大叔想把油炸糕和藏族酥油茶做个“混搭套餐”,汉族摄影师计划开个“民族服饰打卡点”,目标是让更多人愿意住下来——就像镇里人常说的:“留得住脚,才能暖得心。”

傍晚的同心广场里,晚风里飘着烟火的香气,民族团结的故事就藏在每处烟火气里,抬头可见。藏族阿妈教汉族媳妇编彩绳的身影落在长廊石柱上,回族大叔帮土族小伙调试音响的笑声漫过花坛,连孩子们交换零食时递出的奶片,都成了情谊的见证。

路灯渐次亮起,暖黄的光晕漫过石阶、掠过亭檐,照亮的不只是往来的脚步,更把一张张凑在一起的笑脸映得格外清晰。这大概就是基础设施最实在的意义:不仅让日子过得便利舒心,更像这盏盏灯火,把心与心的距离照得透亮,让温暖在彼此眼里有了具体的模样。(记者王瑾 徐燕 王炳智)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武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武威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武威市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8000632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