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有水相伴,倍感清凉。但戏水的同时,千万要绷紧安全这根弦。日常生活中,溺水高危场景有哪些?一旦孩子发生溺水,应该如何施救?
警惕“沉默”的溺水者
很多人以为发生溺水的人会大声呼救,不断挣扎。实际上,人在溺水的情况下往往无法发出声音,所以,也叫“沉默”的溺水者。
医生介绍,溺水者因为呛水造成喉头痉挛,就像喉咙“自动上锁”,想呼救却发不出声音。双手本能向下压水,所以也无法挥舞双手求救。
儿童溺水事故,90%以上发生在看似安全、熟悉的环境中。以下高风险场景,一定要警惕:
家庭洗澡隐患 洗澡中途家长短暂离开极易酿成悲剧;家中盛水容器如水桶、浴缸等,使用后未及时倒空或加盖,易引发婴幼儿意外坠水。
公共场所隐患 游泳时游泳圈脱落、儿童自行动作幅度过大引发翻转;排水口吸附、水滑梯冲力造成意外;儿童私自换泳道、进深水区,或在无家长陪同下进入泳池。
户外水域隐患 农村鱼塘、水库、河边、施工水坑等;雨季积水,电线杆附近水域还可能引发电击。
抓住黄金4分钟
一旦孩子发生溺水,应该怎么施救?专家介绍,溺水施救一定要抓住黄金4分钟。溺水后4分钟意识丧失,随着时间的增加,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也在增加。
孩子放岸边,千万不要控水,大声在耳边呼唤。如果孩子没反应,请周围人呼叫120、拿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同时,摆好体位,侧头把嘴里异物掏出,并做2—5次人工呼吸,假如通气后,没有恢复自主呼吸,要立即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急诊科主任医师郭琳瑛说:“两乳头连线中间部分,手掌根部压住进行按压。每分钟按压100—120次,4—5厘米的深度,直到孩子能够恢复自主呼吸和心率。”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发生溺水后,不要倒挂拍背、奔跑摇晃,这样不仅无效,反而延误了抢救的黄金时间。
(稿件来源: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