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和景明,到夏日繁花,时光流转中的武威大地风光无限。而比季节更迭还要动人的,是武威只争朝夕、奋楫笃行的奋斗场景。
今年以来,武威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省委对武威提出的“走在前、干在先,勇当全省高质量发展生力军”的部署要求,积极融入全省“七地一屏一通道”战略部署,加快推动“两区两地”建设、加速构建“两擎牵引、五极迸发”高质量发展格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扎实的“期中答卷”。
产业升级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行进武威大地,一批批企业茁壮成长,一个个项目高歌猛进,遍地皆是项目落地、产业发展的精彩画卷,一个营商环境优、产业发展好、招引优势强的“磁力场”正在武威崛起。
武威市坚持把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链长制,加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9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崛起成势,产业链的“磁吸效应”日益显现。
——上半年,新入规企业27户,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新能源建成及在建装机规模1600万千瓦、居全省第2位,全链产值增长33.2%;积极推进国家级金白兰武有色金属集群发展,新材料、精细化工全链产值分别增长14.6%、25.5%;
——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奶产业扩规提质,全链产值分别增长13.8%、23.6%;
——数字产业加速发展,河西走廊首个国产AI算力芯片万卡集群——稻盛云(武威)1号智算中心点亮投运;
——特色医药产业加速突破,重离子产业园完成国内首台360度离子放疗椅和正电子探测定位仪研发生产,武威——兰州重离子中心8个治疗室全面运行,上半年治疗肿瘤患者510例、累计治疗2200余例;
——全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河西都会获评全国消费新场景典型案例,全市文旅消费热度不断攀升,文旅消费活力全面释放。
在经济发展中,客商是“船”,招商就是借“船”;资金是“风”,引资就是乘“风”,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就是借“船”乘“风”。武威市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和创造增量的主要抓手,主动出击、精准发力,建立清单“管”,依托链主“引”,创新方式“招”,紧盯节会“签”。
今年以来,各县区、工业园区等先后赴新疆、上海、浙江、广州、厦门、北京等地,开展招商考察活动130余次,成功举办“招商引资强引擎·归雁齐聚话发展”春晖行动招商活动、甘味“京”典·武威领“鲜”2025年武威特色农产品展示暨“京津冀”专题招商推介等活动。截至目前,签约项目金额达770亿元以上,第三十一届兰洽会签约金额464.2亿元,创近年新高。
同时,武威市聚力做强县域园区,“强县域”行动成效显著。园区攻坚突破,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竞争新优势逐步厚植。民勤县获评综合实力进步县和农业优先型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天祝金强工业集中区、民勤红沙岗能源化工工业集中区获评“进步奖”。武威工业园区成功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省级高新区“零”的突破。
乡村振兴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沉甸甸的麦穗在微风中摇曳,高标准农田勾勒出大地的韵律;日光温室里,鲜嫩果蔬挂满枝头;白墙黛瓦的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整洁村道绿树成荫……在武威,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渐次铺展。
武威市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乡村发展、建设与治理,以“三农”之稳有效保障全市大局之稳,乡村振兴的壮美乐章正在祁连山下奏响。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粮食产能稳步提升。今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39.9万亩,超额完成省上下达任务。加快推进45.2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争取资金连续4年列全省第一,市本级及凉州区、古浪县连续2年入围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评价激励。
产业兴旺富农家,特色农业结硕果。武威市以建设西部现代寒旱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培育壮大乡村产业,“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农业增加值连续11年稳居全省第1位,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个、累计达到316个。
在乡村建设方面,武威市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实施农房抗震改造,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乡村振兴的步伐愈发坚实。
上半年,武威市实施农房抗震改造682户,开工建设省级乡村建设示范点35个,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25个新扩建安置点2298户全部开工,累计实施1.62万户、居全省第3位,古哈公路古浪段入选全国最美公路,乡村建设更加和美宜居。
生态建设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底色
青山巍峨连绵,绿水清澈环绕,空气清新怡然,满目生机勃勃……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武威让人流连忘返。
武威市以林长制为抓手,持续增绿、聚焦护绿、立足用绿,加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构建起全域覆盖的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为引领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荒漠化防治是武威生态建设的关键之战。武威市锚定建设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目标,积极打造河塔阻击战“民勤模式”。今年以来,全市完成工程固沙35万亩、人工造林30万亩、退化林修复22.16万亩、新造林管护28.9万亩,全市518公里环绿洲防风固沙控尘林草带全线闭合。
同时,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精准治污、科学治污,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丰硕,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良好,相关经验在全国推广。
此外,武威市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节水优先,推进节水行动,建设调蓄水池,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民生改善共享高质量发展新成果
武威职业技术大学获批设立,办成了属于武威人民的第一所本科大学;老旧小区改造焕然一新,智慧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智能设备为居家老人提供贴心服务……一个个温暖的民生场景,勾勒出武威市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武威市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倾心聚力惠民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上半年,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4.3%。
“政府的就业帮扶让我在家门口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今年大学毕业的张丽,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通过市人社局组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成功应聘进入武威工业园区的某家企业。从招聘到岗前培训,政府提供了一条龙服务。
今年以来,武威市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全力稳住就业基本盘。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3万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40.42万人。
在稳就业的同时,武威市持续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今年新建的18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59个村级互助幸福院全部开工,兜底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教育医疗事关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武威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实施“强县中增学位”工程,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080个,有效缓解了“入学难”问题。深入实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30项行动”,基层就诊率连续5年位居全省首位。
翻开武威城建篇章,城市“骨架”逐步延展、市政功能持续完善、民生福祉节节攀升、“智慧城市”广泛应用,城市品质品位、人居环境质量和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改造老旧小区49个9964户,新建改造供水管网31公里、排水管网50.3公里、燃气管网42.7公里、供热管网49.1公里;
——新增和改造提升绿地39.46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群众生活环境更加宜居;
——加快智慧武威“城市大脑”平台建设,完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功能,推动县区、部门数据汇聚共享应用;
深入开展“爱心武威”工程建设,全市干部开展走访探视2.2万次、帮办实事0.8万件,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
如今的武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城市功能日臻完备,市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村镇面貌焕发新机,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一处处热火朝天、生机盎然的景象,正浓墨重彩地描绘武威日新月异的变化。(记者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