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腾格里沙漠西南边缘,凉州区以创新的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模式,将沙漠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的“金色引擎”,构建起“农旅融合、种养结合”的多元产业矩阵,书写着从“沙害”到“沙利”的绿色转型。
凉州区长城镇紧邻风沙线,曾饱受沙漠侵袭之苦。2021年,长城镇率先探索出一条破局之路,种植具有耐寒耐旱、生长速度快、用水量少、收益高等特点的沙葱。该镇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引进水肥一体化系统,每亩沙葱用水量较传统作物减少60%,产量却提升3倍有余,为当地农户开辟了一条增收新路径。
63岁的梁永福作为全镇首批“吃螃蟹”的人,从最初的忐忑试种到如今主动扩产,见证着这片“不毛之地”的华丽蜕变。他说:“开始试种沙葱时,心里没底,没想到现在轻轻松松收入过万元。村党支部帮着我们牵线搭桥打开销路,一点不愁卖,今年我又扩大了种植规模。”
向沙漠要地,向沙漠要效益,发展沙漠经济。如今,长城镇沙葱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成立了村集体经济沙葱产业园,规划建设1000亩沙葱种植基地,正在打造万亩沙葱小镇。
与长城镇相毗邻的九墩滩生态建设指挥部也积极投身特色产业探索,大力发展低耗水沙葱种植,集体经济产业园里,沙葱长势喜人。
“去年,九墩滩生态建设指挥部通过外出考察学习,确定将适合指挥部种植的沙葱作为特色产业来发展。”九墩滩生态建设指挥部党委副书记、指挥赵浩文说,九墩滩生态建设指挥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借助产业发展机遇,推行现代经营模式,被内蒙古自治区瓜果蔬菜协会沙生蔬菜分会授予“沙葱科技小院”称号。
随着假期到来,武威沙漠景区热闹非凡,游客纷至沓来。沙漠摩托在沙丘间呼啸穿行,骆驼载着游客悠然漫步……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沙经济”画卷。长城镇党委组织委员郭嵩山说:“以前在沙漠里没有游玩体验的地方,游客们只能在沙漠边上看一看,拍几张照片就离开,现在,我们依托独特的沙漠地域优势,挖掘沙漠资源,积极发展沙漠旅游经济,全力打造‘沙漠旅游小镇’,自2024年7月开工建设,占地183亩的景区一期工程如今已投入使用,二期项目重点打造沙漠星空露营地、房车自驾营地等特色项目,并深化‘旅游+’模式串联体育赛事、文化演艺等多元业态,让沉寂千年的沙海焕发新的生机。”
从黄沙漫天到产业兴旺,从生态脆弱到文旅热土,凉州区在沙漠边缘培育出的新业态,不仅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更探索出一条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通讯员李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