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基层党组织入选省级“标杆院系”和“样板党支部”,2个教师团队获评全省“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3门、教学改革项目18项,入选甘肃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高校;产教融合成果丰硕,与52家企业共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获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6项……这一连串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武威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征程需要新担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作为甘肃省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武威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同频共振、互促共进。从获批设立职业本科院校到“双高计划”建设成效显著,从技能大赛屡创佳绩到产教融合硕果累累。
“理论武装是党建工作的生命线,必须让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进头脑、进实践。”武威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委员、党委组织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任陶的这番话,道出了学校强化政治建设的核心要义。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理论学习的成效:举办专题读书班5期,开展警示教育4次,组织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专题培训10场380人次。通过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学校已建成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82个省级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微课,实现了专业课程思政全覆盖。“我们的教师、党支部书记都是‘双带头人’,既是学术骨干,更是思政育人的先锋。”任陶介绍。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武威职业技术大学党委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学校党委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建立完善理论学习长效机制,学校创新开展党委领学、支部促学、专家导学、党员自学、实践研学“五学联动”机制,确保理论学习走深走实。
走进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教师党支部,墙上一面“党员风采”格外醒目。该支部教师杨彦红正带领团队开展医用重离子测量系统项目的研究攻关,“作为党员教师,就要在科教融汇一线打头阵。”她的团队已获国家级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团队4人荣获“甘肃省技术能手”称号。
这样的生动场景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学校党委深入实施“对标争先”计划,大力培育先进典型,目前已建成3个省级“标杆院系”、3个“样板党支部”,2个教师党支部入选全省“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通过开展“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活动,各基层党组织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党建引领下,学校技能大赛成绩捷报频传:荣获国家级奖项10项、省级奖项169项,实现了学科竞赛国赛“零的突破”。
在服务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学校每年选派4名骨干赴古浪县、靖远县开展教育帮扶。年轻干部张虎在帮扶日记中写道:“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才是职业教育党员的担当。”
学校党委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牵头组建绿色化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52家企业共建4个“产学研工作站”、3个实习基地。在中国移动等龙头企业合作项目中,党员教师占比超70%。“党建链”嵌入“产业链”的成效显著:学校获批甘肃省博士后实践创新基地,6个项目入选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计划。
2025年6月,武威职业技术大学正式获批成立,标志着学校发展迈入职业本科新阶段。这一里程碑的背后,是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武威职业技术大学党委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锚定“十五五”发展目标,通过“五个持续深化”工程,进一步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制造强国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奋力书写新时代职业本科教育的新篇章。(记者徐燕 陈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