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甘农薯七号’,多壮实。”盛夏时节,凉州区邓马营湖生态建设指挥部的田间地头暑气蒸腾,高级农艺师梁永贤蹲在马铃薯田边,指尖拂过翠绿的叶片,看着蓬勃生长的植株,眼角的笑意藏不住。
眼下的邓马营湖,沙质土壤上正上演着“点沙成金”的蜕变。从马铃薯田到艾草基地,再到辣椒种植区,连片的作物织就绿色锦缎,生机在田垄间流淌。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源于邓马营湖生态建设指挥部对特色产业的深耕细作——紧扣节水与增收两大目标,让适宜沙区生长的作物扎根沃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走进优质马铃薯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5000亩“甘农薯七号”舒展着枝叶,白色的小花在风中轻轻摇曳。“这品种是为沙质土壤量身定制的。”梁永贤拨开叶片说:“新品种引自武威家禾集团,抗病性强,最高亩产可达5.8吨。”
梁永贤告诉记者,沿沙区种马铃薯曾是件“头疼事”:漫灌耗水、肥料流失、产量忽高忽低。为破解难题,指挥部不仅引进“甘农薯七号”,更配套推广机械化精量播种、滴灌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如今,在指挥部带动下,合作社与种植大户纷纷跟进,种植面积扩展至5000多亩,万亩马铃薯基地初具规模,正朝着规模化、标准化方向稳步前行。
离开马铃薯基地,前往邓马营湖生态建设指挥部富强新村的路上,一股清苦的香气随风而至。千亩艾草田铺展在眼前,叶片上的露珠折射着阳光,微风拂过,艾香漫过田埂。“这草天生就该长在咱这儿。”富强新村村委会主任杨天兴蹲在田埂上,扒开艾草根部的沙土,须根在沙壤中扎得紧实。“抗旱耐碱还省水,今年种了1350亩,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从种植到销售,一条龙产业链都理顺了。”杨天兴说。
杨天兴给记者算起收益账:艾草当年种植当年收获,一次栽种能收5至6年,一年两茬,年均亩产值超4000元。“富强新村种了1000多亩,全用高效喷灌,头茬再过几天就可以收割,预计亩产600公斤。”杨天兴拍拍手上的泥土说,“公司包种苗、教技术、保收购,咱农民只管埋头种,心里踏实。”
而在1200多亩的辣椒田里,水肥一体化的管道在田垄间延伸,枝叶间挂满绿色的小辣椒。“往年漫灌,水跑了一半,肥也浪费不少。”邓马营湖生态建设指挥部荣华新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王永祥拧开水阀,清澈的水流顺着管道渗入根部。“现在把肥料溶进水里,直接送到根须,每亩节水40方,土传病害也少了。今年亩产肯定超650公斤,比传统种植增产8%以上。按去年市价,一亩地毛收入至少5000元,这账算下来,真是又省又赚。”王永祥说。
“我们发展产业,始终攥着‘节水’这个关键。”邓马营湖生态建设指挥部党工委委员王柱庆告诉记者,近年来指挥部严格落实“四水四定”要求,控制地下水开采,引进节水、抗晒、耐旱的作物品种。2025年,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玉米、马铃薯、中药材等作物5.1万亩,轮作休耕5000亩,通过减少灌溉轮次、延长间隔、压减播种面积等措施全方位节约用水。
邓马营湖的特色产业在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曾经的沙质土壤,如今孕育出丰硕的成果,不仅让作物茁壮成长,更让乡村振兴的图景在田间地头徐徐展开,农户的笑容也因这份丰收而愈发灿烂。那些曾被视为“劣势”的沙质土壤,如今成了孕育希望的温床,不仅结出了饱满的果实,更串起了一条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路。(记者王瑾 王炳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