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清晨,凉州区永昌镇的田野还裹在薄雾之中,菜农老张已经弯着腰,在一畦畦紫甘蓝间熟练劳作。镰刀轻快划过,饱满的紫色球茎滚落田垄,叶尖上抖落晶莹露珠——这片土地用丰硕馈赠迎来了又一个黎明。
“以前哪敢想咱这‘土疙瘩’能卖到天南海北?现在地里摘了直接就能进车间。”老张脸上绽开笑意,粗糙却欣喜的声音道出了千万农人最朴素的心声。
“宝宝们看这紫甘蓝,刚从地里摘出来,水灵着呢。”上午10点,主播张照华的声音透过屏幕迸发出热力。他扎进田间,掰开一棵紫甘蓝,紫色脉络在镜头下纤毫毕现:“尝一口,脆甜解腻。现在下单,下午5点前就能发货。”直播间里订单数字飞速滚动,小小紫甘蓝瞬间被天南地北的“亲们”热情认领。
“来永昌镇直播了十来天,每天紫甘蓝的发货量都在1500单左右,每日交易额在2万元左右。”张照华坦言,采摘旺季,自己和小伙伴都会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溯源直播,将村民的地道美味送上“云端”,让消费者们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5公里外的甘肃陇上丰达农业有限公司,一辆辆满载新鲜紫甘蓝的农用车鱼贯而入,工作人员麻利地套袋、称重、装箱。打包车间外的极兔速递冷链车整装待发,一棵普通的紫甘蓝从沃野走向千家万户餐桌的奇妙旅程即将开启。
车轮转动,满载的冷链车驶离打包车间,驶向武威极兔速递集散中心——分拣员们熟练地将这车来自永昌镇的“紫色贵客”精准投入对应的区域格口。“这是今天第三车永昌的紫甘蓝了。”操作经理张学宝抹了把额头上的细汗,声音洪亮地招呼着同事,“动作再快些,下午就要发往全国各地了。”
扫描枪的“嘀嗒”声、传送带的轰鸣声、工人们简短的呼应声,交织成一曲繁忙有序的交响乐。不久之后,全国各地的食客们便能收到这跨越千里的紫色馈赠——一棵紫甘蓝在菜农老张手中是生计,于食客们盘中已是美味,快递的丝线将两端生活悄然缝合。
小小包裹的背后,是全市精心织就的快递助农服务网络——近年来,我市全面构建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整合共享各方资源,推广“农特产品+电商+寄递”等产业发展模式,完善农产品产销衔接机制,助力本地农产品外销,让小小包裹在广袤田野上跑出名副其实的加速度。
一棵紫甘蓝的旅程,是乡土与现代物流的深情相拥。当农人的汗水借由包裹抵达远方,当快递车轮碾过的不只是路途更是城乡间的无形藩篱——这奔流不息的活力,正将丰收的甘甜与希望,精准送达每一寸期待振兴的土地。(记者包雨纯 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