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刚过,武威职业技术大学图书馆的玻璃门上映出第一缕朝阳。门口,学生们已然排起小队,低声交谈间满是对知识的热切渴盼。管理员轻轻推开大门,学生们有序刷脸进入,如同一股股溪流,缓缓汇入无垠的知识之海。
这座建筑面积达9870多平方米的智慧殿堂,藏书超132万册,生均册数超百本。迈入图书馆,二楼大厅的“图书瀑布流”尤为吸睛,电子屏上,3000多册流动的书本如同知识的溪流奔腾不息,缓缓奏响求知的乐章。“图书馆致力于打造智慧学习空间,为全校师生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与智慧化创新生态。”图书馆副馆长杨建盛介绍。
如今,智慧的触角已延伸至图书馆每个角落,五层空间各司其职又浑然一体,科技春风让知识的新芽冲破传统桎梏,知识之光穿透书本与屏幕,照亮了一张张年轻而专注的面庞。
二楼的大数据分析展示平台闪烁着幽蓝光芒,屏幕上借阅热力图如星云流转,入馆人数、借阅量等信息清晰可见。拐角处的数字人一体机旁,只需轻点屏幕,AI馆员的虚拟形象便跃然屏上。自助借还区,一台台白色的智能设备前人影不断。药学院学生马蕊将三本专业书籍放在感应区,屏幕上瞬间弹出借阅信息,随着“滴”的一声轻响,书籍借阅轻松完成。“以前借书要排长队填单子,现在几十秒就能搞定,效率特别高。”她笑着说。
转至电子阅览室,60台电脑排列整齐,护理学院学生程子怡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老师给的新课题要查询国外护理期刊,校园网可直接访问人卫临床知识库,下载全文十分流畅。”她指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献兴奋地说,“以前,光找这些网站入口就得折腾半天,现在图书馆主页的‘数字资源导航’一点就能直达,非常方便。”
“传统与创新交融,方能滋养出有根有魂的匠人。”杨建盛在“凉州文化图书专柜”前驻足,指尖轻抚过泛黄的地方志与崭新的学术著作。这里不仅珍藏着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更与四间团队研讨室、一个学术报告厅形成共振——去年一年,百场讲座与交流在此激荡,八千余人在此汲取知识养分,让书香校园与书香社会“同轴驱动”。
离馆时刻,门口的人脸识别闸机无声开合。艺术与教育学院学生刘畅抱着刚在自助借还机借到的《文心雕龙》,对记者晃了晃手机:“AI馆员直接导航到书架,连相关论文都打包推送,如同一个会呼吸的智慧生命体,为我们打开更宽阔的求知大门。”
在这里,每一次数据流动都是知识的脉动,每一次人机交互都是思维的共舞。当古籍的沉香遇上代码的流光,当书页的窸窣应和服务器的低吟,武威职业技术大学图书馆正以最先锋的科技与最古老的载体,让图书馆不止于藏书之所,更是文化交流的殿堂、阅读分享的乐土、科研创新的知识枢纽,托举起万千学子的理想,照亮他们奔赴未来的征程。(记者包雨纯 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