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省内新闻
治水兴陇谱新篇
——我省“十四五”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时间:2025-07-16 08:57:16 来源:甘肃日报 阅读量:104

汭河崇信县城段。(本组图片均由省水利厅提供)

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东峪沟渡槽。

张掖市黑河高台段。

洮河水畅流不息,从甘南草原经过引洮工程管网,流进陇中旱塬农家院落的灶台;祁连山融雪水通过智能调配系统,滋润着河西走廊的百万亩良田……从黄河之滨到河西走廊,从陇东旱塬到中部山区,甘肃水利人正以实干担当,绘就一幅人水和谐、兴水惠民的壮美画卷。

“十四五”以来,省水利厅以“紧弓满弦”的奋进姿态,统筹推进水资源管理、水安全保障、水生态修复和智慧水利建设,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防洪体系更加稳固、水网布局持续优化、节水成效显著提升、河湖生态焕发新生、数字赋能走在前列,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坚守底线 完善防洪工程体系

“以前一下大雨就提心吊胆,现在有了新修的防洪堤,我们的巡河工作轻松不少。”站在新修好的大夏河临夏市段的防洪堤上,河长马小燕感慨。她的切身感受,正是我省近年来防洪工作的变化。

我省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防洪减灾任务艰巨。“十四五”以来,省水利厅统筹推进“防、抗、救”相结合,坚持整流域规划、整河流治理,加快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构建以河道排洪为主、水库拦蓄为辅的综合防御体系。

目前,黄河甘肃段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可研报告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评估,累计治理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江河主要支流13条、流域面积200至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150条,治理河长8449.8公里,黄河流域堤防达标率90.05%,较2019年提升4.05%。统筹保村护镇、守点固岸、防冲消能,治理重点山洪沟道59条,修建堤防163.27公里、排洪渠18.4公里,清淤疏浚73.84万平方米。提高洪水调控能力,建成水库54座,保护下游6.32万人和0.68万亩耕地安全。

项目为王 构建现代水网体系

在陇中旱塬的沟壑梁峁间,一条蜿蜒的“人工天河”正在改写甘肃水资源格局的历史。作为国家水网重要节点工程和全省“四横一纵”水网主骨架的关键组成部分,引洮工程不仅破解了陇中的千年水困,更在现代水网体系建设中发挥着战略支点作用。

“十四五”以来,省水利部门围绕“四横一纵、九河连通、多源互济、统筹调配”的省级水网规划目标,全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省累计完成水利投资815.21亿元,较“十三五”增长27%,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162.19亿立方米,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白龙江引水、引洮供水、引大入秦及河西供水工程被纳入国家水网20条输排水通道,河西走廊水资源配置工程被确定为西北水网标志性骨干工程,引洮、引大取水枢纽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水网重要节点工程;白龙江引水工程完成可研优化调整,河西走廊水资源配置一期(引大延伸增效)、景电灌区现代化改造、榆安大型灌区等工程可研报告编制完成;引洮二期骨干及配套城乡供水、引洮济合供水、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盐环定扬黄甜水堡调蓄、景电二期提质增效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通水,阿克塞城乡供水、玉门市疏勒河综合引水、酒泉洪水河水库等一批重点工程加速推进。

“我们正在打造‘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现代水网体系。”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实施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智慧水利工程等,全省水资源配置格局持续优化。

四水四定 健全节水制度政策

走进临洮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一套先进的循环水处理系统正将工业废水净化后重新投入生产线。“通过用水过程循环模式,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89%,单位产品用水量为每吨0.71立方米,大幅提高了用水效率,减少了污水排放影响。”公司负责人介绍。

这一变化是我省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生动实践。我省先后出台《关于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全面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再生水利用的实施意见》,编制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农业节水方案、工业节水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形成较为完善的节水制度政策体系。并通过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全面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提升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全省用水总量每年都控制在国家确定的120.9亿立方米以内,2024年全省用水总量117.3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降低19.4%、21.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20年的0.5703提高至0.5913,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四五”目标任务。

河湖长制 改善水系生态环境

六月的兰州,黄河岸边垂柳轻拂水面,各色鲜花竞相绽放,市民慢跑健身,或驻足赏景,各种水鸟翩翩起舞,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在母亲河畔徐徐展开,黄河兰州段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天水市完成藉河综合治理,打造“一河两岸”生态景观带;庆阳市对马莲河实施系统治理,水质从Ⅴ类提升至Ⅲ类……

“十四五”以来,我省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打出“清四乱、治污水、修生态”组合拳,推动河湖环境持续向好。常态化、规范化推进河湖“清四乱”,累计整治突出问题7150个;滚动实施“一河(湖)一策”方案,因地制宜打造幸福河湖110条(段、个)。

我省率先在全国实现水电站生态流量在线监测和预警管理全覆盖,黄河流域200座小水电站全部完成清理整改。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以来,庄浪河生态流量稳定达标;祖厉河、石羊河实现贯通目标;黑河尾闾东居延海实现连续20年不干涸;疏勒河干流和支流党河“重逢”,石羊河下游青土湖水域面积扩大到27.65平方公里,旱区湿地面积达到127平方公里。

我省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十四五”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31平方公里,保护塬面面积1175平方公里,新修梯田114.13万亩,新建生态清洁小流域36条,建成淤地坝249座;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由2020年的18.39万平方公里降至17.85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61%,水土流失面积与土壤侵蚀强度实现“双降”。

数字赋能 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在省疏勒河中心昌马数字孪生灌区信息中心,大屏上跳动的数据勾勒出灌区输水渠道的立体动态,工作人员通过智慧水利平台,可实时监控每秒流量变化、远程调控闸门开度。这是省疏勒河灌区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起“虚实结合、智慧调控”的现代化水利管理体系。

“十四五”以来,我省深入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大力实施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在基础构建、技术应用和示范引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已初步建成涉及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2+N”水利智能业务应用,打造流域水系、水利工程等多元水利要素交互,模型、影像、二三维图层等数据动态更新的“甘肃水利一张图”。

甘肃智慧水利项目先后荣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鼎新杯”数字化转型应用大赛一等奖。“数字孪生疏勒河”“数字孪生引洮供水工程”先行先试项目成功入选全国数字孪生水利建设优秀典型案例。白龙江舟曲、武都、碧口、迭部等区域开展省级“数字孪生流域”防洪试点建设,研发适用于高山峡谷地貌的降雨径流预报、一二维水动力洪水演进、洪灾预案分析等模型,为防洪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一场以数字技术重塑水利管理的变革在我省兴起,通过构建“虚拟河流”与“现实江河”的精准映射,全省数字孪生水利建设为传统水利管理注入智慧新动能。(记者张燕茹)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武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武威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武威市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8000632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