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勤县薛百镇张八村,提起赵佳彦,乡亲们总会竖起大拇指。这个从大学毕业回到乡村的年轻人,用创业激情唤醒土地活力,用代表担当架起连心桥梁,以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在大漠边缘书写了一曲“返乡创业践初心,依法履职显担当”的青春赞歌。
2017年大学毕业时,赵佳彦放弃城市工作机会,回到了生养他的张八村。“大学生回来种地?”质疑声像风沙一样扑面而来,家人邻里的不解曾让他沮丧,但看着村里闲置的土地和乡亲们期盼的眼神,他勉励自己:“乡村振兴总得有人干,我是农民的儿子,就该为家乡做事。”
要带乡亲们富,得先蹚出一条路。他踩着晨露向老农请教种植技巧,顶着烈日到县上部门咨询政策,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土壤特性、灌溉方式和产业信息。针对民勤干旱缺水的现状,他抓住县上发展“4+1”主导产业的机遇,流转3000亩土地,全部配套滴灌设施,引入信息化控制的水肥一体化技术。
可流转土地、搞滴灌设施,乡亲们既怕担风险又嫌麻烦。他挨家挨户敲门,用“土话”算细账:“以前大水漫灌,一亩地得浇几百方水,现在滴灌精准供水,亩均节水210方,成本降了330元。”让大家看到了节水与增收双赢的可能。
“光说不练假把式,手把手教才管用。”赵佳彦手把手给乡亲们教滴灌设备如何操作、水肥一体化怎么配比。他还邀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专家来村里授课,把3000亩流转土地打造成“实训基地”,让村民跟着学、跟着干。“佳彦不光自己干得好,还把‘诀窍’全教给我们。”村民王大爷的话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
创业的脚步从未停歇,带动的圈子也越来越大。2021年6月,赵佳彦投资建设猛牛肉牛养殖场;2024年3月,又建起谷水预制场,日产量达1万余件。这些产业像磁石般吸引着劳动力,提供固定岗位80多个,带动31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让周边200多户群众的钱包渐渐鼓了起来。
“一开始,乡亲们对我的做法并不理解,觉得我一个大学生回来种地是瞎折腾。但我坚信,土地从不会辜负深耕它的人,只要用科学的方法,一定能把农业做好。”赵佳彦说,“家乡养育了我,我有责任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带着乡亲们蹚出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2021年8月起,赵佳彦先后当选省、市、县人大代表。“代表不是头衔,是责任。”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质朴的话语,生动诠释了一名人大代表“为民履职”的拳拳初心。
每次人代会刚一结束,他便马不停蹄地将“政策宣讲会”开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把最新的政策及时传递给乡亲们。县上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时,他不厌其烦地向乡亲们讲解民勤水情,解释高效节水农业的好处,与乡亲们算经济账、生态账。在他的带动下,群众的种植观念、节水观念逐步发生了变化,以前大水漫灌的粗放式灌溉方式已经逐步变成了高效滴灌模式,亩均节水30%-50%。
村民的难事,就是赵佳彦的心事。他经常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和群众倾心交谈,认真听取群众在产业结构调整、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乡村建设、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帮助群众解疑释惑,收集群众好的意见建议,及时向薛百镇党委政府建言献策,认真当好群众的代言人。
“当代表,得先懂法、会履职,才能替群众说上话、办成事。”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赵佳彦把学习作为“必修课”,系统研读宪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及人大业务知识,为更好地履职打下基础。
每次人代会前,是赵佳彦最忙的时候。白天在农场、养殖场、预制场处理事务,晚上就扎进村民家“唠嗑”,把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分类梳理、核实细节。2024年省人代会前,他围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主题,走访了12个乡镇的20个合作社,形成《关于支持民勤县“4+1”产业延链补链的建议》,提出“加大肉牛养殖保险补贴”“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等具体措施,得到省农业农村厅的重视。
在调研视察中,赵佳彦积极参与省市县人大组织的农村特色产业、生态保护等领域活动,实地查看产业发展实况,梳理问题并结合民勤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执法检查工作中,他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深入田间地头、企业工厂等现场,了解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村的生态环境。
在“奋进新征程·代表在行动”等主题实践活动中,赵佳彦更是冲在前面。他积极发挥代表示范引领作用,带头在做精做优现代农业、压沙植绿保生态、抓促重大项目、建设和美乡村、节水型社会建设等全县重点工作中躬身践行,示范带动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民勤的火热实践中,以忠诚履职展现新时代人大代表的担当作为。
如今的张八村,滴灌带在田间织成绿色网络,养殖场里肉牛膘肥体壮,预制场的机器声奏响致富曲。看着乡亲们搬进新居、钱包鼓起来,赵佳彦笑着说:“所有付出都值了。”
从返乡青年到人大代表,赵佳彦以赤子之心反哺桑梓,用智慧汗水开辟致富新路,以责任担当践行代表使命。他坚信,只要以科技赋能现代农业,以实干履行代表职责,一定能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为家乡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记者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