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武威职业技术大学校园中,第一缕阳光悄然攀上教学楼外墙。
在新能源装备科研创新团队实验室,实验仪器的轻响与指示灯稳定的闪烁交织成序曲。一群身着实验服的身影,围着一台精密设备低声交流,目光所聚正是他们研发的基于太阳能供电的无线电磁阀控制系统。
“传统电磁阀阀控产品存在响应速度慢、调节精度低、功耗高、通信复杂等问题,我们的产品较传统阀控系统综合节能可达60%以上。”团队负责人赵义善手指屏幕上的实时数据,声音沉稳:“每一步摸索都像在探路。学校设备到位、制度护航,我们很有信心。”
赵义善口中的“制度护航”,恰是武威职业技术大学聚力构建科研新生态的根基。学校出台修订科研项目管理、经费使用、成果转化、青年基金等十余项制度,搭建起高效透明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机制活了,科研人员才能甩开膀子干。我们要让经费真正为创新服务,让成果转化不再束之高阁。”科技处负责人谢丽霞一语道破其中深意。
束缚少了,热情便如春水奔涌。近年来,武威职业技术大学科研项目立项捷报频传——从国家级项目实现突破,到省部级43项、市厅级243项项目落地生根,1800余万元纵横向科研经费的注入,为无数个像赵义善这样的探索者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
科技创新的脉动,终究系于人才。武威职业技术大学深谙此道,一面大力引凤筑巢,引进17名博士、181名硕士;一面悉心培育“陇原英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等本土领军人物。更独创“宣传、培训、服务”一体化赋能模式,组织博士、骨干深入田间、车间,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
“纸上谈兵不行,技术必须下地、下车间才管用。”高效节水智能灌溉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魏显文的声音铿锵有力。
在达华节水科技股份公司,魏显文正带着团队调试新一代智能灌溉设备,屏幕上的数据流与精准喷涌的水雾交相辉映。团队与企业深度合作,不仅捧回了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更让研发成果转化为实打实的经济效益。
目前,武威职业技术大学已有5名省级科技专员、13名“三区”科技人才、62名市级特派员,将5430多册技术手册和800余场培训送到企业与农户身边。
学校紧扣清洁能源、特色农业等产业,全力夯实科研之基。省级寒旱地区食用菌工程中心、市级新能源装备重点实验室等13个省市平台次第崛起,获批建设经费262万元,为科研人员构筑起坚实创新堡垒。
这些平台绝非空中楼阁。在农业与食品工程学院的智慧设施农业实验室里,王兆君博士正在记录无土栽培作物生长数据。“以前技术卡在实验室,如今平台直通合作社大棚,成果转化快,农民增收也快。”笔记本上的种植户反馈和田间试验数据,实验室的瓶瓶罐罐与日光温室的层架之间,被这条高效的通道紧密联结。
当夕阳为校园镀上金辉,实验室的灯光却依旧明亮。从赵义善手中的无线电磁阀控制系统,到魏显文滋润万顷良田的“智慧水滴”,再到实验室里助农增收的良方——28项成功转化的技术成果,是学校将科研论文倾情书写在大地上的鲜明印记。
职教科研的生命力,是俯身贴近大地的呼吸,在工厂机床的节奏里校准方向,于农田作物的生长中汲取力量。当科研的根系深植于区域经济的土壤,职教的生命之树方能枝繁叶茂。武威职业技术大学以朴实的匠心证明——服务地方发展的职教科研,自有其星辰大海的壮阔前程。(记者包雨纯 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