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我们的脊梁,河是我们的血脉,这里的人都是我们的手足。”
天祝,藏语称“华锐”,意为“英雄之地”。这片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处的土地,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
作为门户的“南大门”,天堂镇被祁连山脉的冷龙岭与达坂山环抱,蜿蜒的大通河在此形成天然走廊。这里既是屏障,也是通道,历史上成为各民族迁徙的“避风港”——牧民随季节垂直迁徙,农民沿河谷垦殖,商贾穿梭于山地与平原之间。
“人因地宜”的经济结构,使天堂镇各族群众在流动中共生共荣。独特的“聚宝盆”地形和“小江南”温润气候,更孕育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沃土。
山水同源情更浓
沿着天互公路行进,高原风光渐次展开:秀美山水、广袤草原……当藏式风情街镇映入眼帘时,便到了天堂镇。自唐代藏族先民定居以来,各族移民陆续迁入,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不同的炊烟在这里交织,升腾起同样的烟火气。院落里飘着酥油糌粑的香气,商铺前传来夹杂藏语词汇的谈笑声。“只要人品好,不择邻而居”的朴素理念,让居住格局如多彩唐卡般和谐。
在“筑梦嘉园”小区,100户搬迁群众开启新生活。依托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工程建设项目,天堂镇集中安置13个村农牧民群众,实现多民族比邻而居。小区内设了“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长廊、“同心亭”和“同心广场”,展现各民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天堂镇自然资源专干刘全宝每天穿梭在小区里,看着大爷大妈在“同心亭”里唠家常,小伙姑娘们在“同心广场”散步,脸上不由露出笑容。
刘全宝参与了这个多民族小区从选址到建设的全过程。如今,他常带着新住户参观文化长廊,讲述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的故事。
“从前住得远,现在心很近。”刘全宝站在红石榴雕塑前感慨。在这里,“住在一起”正升华为“心在一起”,小小的石榴籽,正酿出最甜的大团圆。
语言的交融尤为生动。当地方言中糅合青海腔调,汉语对话中跳跃着“阿卡”(大叔)“加瓦”(砖瓦)等藏语语汇,在同一方屋檐下自然流转。
节庆文化是民族交融的缩影。藏族家庭春节贴春联、包饺子;端午时节藏、汉、土族同戴五彩绳、共赴“浪山会”,采药踏青;中秋之夜,各族群众蒸制大月饼“献月亮”,互赠祝福。现代科技进一步消弭距离。抖音上,藏族的锅庄舞视频获得汉族邻居点赞;土族饰品直播吸引天南地北的订单……线上互动打破了地理隔阂,让文化欣赏成为日常。
早上六点,天刚蒙蒙亮,赵生瑞就发动小货车从天堂镇驶向华藏寺镇。来回160多公里的运货路,他跑了4年多。妻子唐登梅忙着整理快递货架,架上堆满羊肚菌、牦牛肉干等特产包裹,“这些都是寄往全国各地的‘天祝味道’。”
赵生瑞是青海互助县甘禅口村人,妻子唐登梅则是天堂镇科拉村人。2021年,为了让孩子在家乡上学,这对跨省夫妻结束了南方务工生活,在镇上的街面上开了家快递站。“我们这儿像我们这样的跨省夫妻可多了。”唐登梅一边分拣包裹一边说,“光我们村嫁到甘禅的姑娘就有七八个。”
今年4月,夫妻俩的快递店搬进了由游客服务中心改造的“同心快递服务驿站”。新快递站不仅免租金,还成了连接甘青两省的便民枢纽。
“以前大通河那边的青海老乡取件要跑远路,现在走几步就到,咱们这里还是包邮区的‘最后一站’。”赵生瑞指着墙上的地图说。
今日的天堂镇,早已超越地理边界。大通河隔不断情谊,方言差异阻不了共鸣。门前共饮的山泉、快递驿站的问候、校园里面的嬉笑,恰似漫山遍野的格桑花,根脉相连,并肩绽放。
家园共建一家亲
本康村那拉沟山的清晨,晁廷林背着防火装备开始巡山。作为村里的护林员,他的任务是观察野生动植物、排查火灾隐患。
2020年担任护林员以来,晁廷林习惯了与山林为伴。“乡亲们的环保意识强了,砍伐的少了。”他欣慰地说。
绿水青山是各族群众的共同财富。今年以来,天堂镇组织各族群众携手参与生态修复,义务植树5.2万株,常态化开展“美丽天祝护水日”“清河护河”行动。大家共同清理河道、维护村容,让生态宜居成为天堂镇的亮丽名片。
“我们通过‘华锐民歌演唱会’‘农牧民运动会’等活动,以文化为纽带增进感情。”文旅专干王慧娟说。党员干部带头参与,省县歌舞团倾情演出,民族团结氛围日益浓厚。
2024年,本康村村民蒋元吉因腰椎滑脱住院,手术后的康复费用让他一度忧心忡忡。包村干部温生元主动上门,帮他申请了4900元补助,一个月就到账。“政策好啊。”康复后的蒋元吉逢人便夸。如今,他身体恢复良好,偶尔还能下地干点轻活。
民生无小事。天堂镇创新制度,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可持续。搭建“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通过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机制,让各族群众同商共治。党员示范岗、志愿服务队活跃在村头巷尾,调解邻里纠纷、解决家庭矛盾,累计为民办实事62件。村规民约融入民族团结内容,“美丽庭院”“星级农家院”评选活动激励村民共建文明乡风。
从生态保护到文化传承,从基层治理到节庆共享,各族群众在共同生活中紧密联结。
同心共筑致富路
民族交融发展的过程,正是生产力积累传承的历程。天堂镇用实践诠释了这一真理。
天堂村的傍晚,冯贵录的农家乐里飘出阵阵香气。他系着围裙,手持铁勺,在灶台前娴熟地翻炒红烧牛排。“20年前在自家土坯房煮牛羊肉,如今年收入过20万元。”他笑道。
2008年,冯贵录将农家乐从山脚下搬进镇区繁华地带,规模扩大到20间房。野菜、红烧牛排等特色菜陆续登上菜单,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客。“连外国游客都来过。”他说。2017年,赶上棚户区改造的惠民政策,他以极低的成本扩建了农家乐,环境焕然一新。
“一家抱团干”是冯贵录的制胜法宝。员工都是自家人,炒菜手艺全靠自己摸索。最让他受益的是,政府部门每年定期举办的技能提升培训班,通过系统化专业指导,帮助他不断精进技艺、优化管理。
天堂镇是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近年来,镇上将静谧优美的山水资源转换成发展乡村旅游的底色与本钱,借助火热发展的民族民俗游和美丽乡村建设,让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天堂镇,当地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滋润。
特别是今年,天堂镇打造了“藏乡云居”精品民宿集群,24套特色民宿串起文旅产业链。前五个月接待游客29.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3亿元。
这里的山地黑褐土和栗钙土孕育着财富。5000亩GAP认证基地中,各族群众共同耕作,1.98万亩中(藏)药材预计年销售额超2亿元。
雪龙村村民王先庭带着记者一行来到他的30亩羌活田。“去年卖了2亩,挣了6万多元。”他咧开嘴笑了,黝黑的脸上皱纹舒展开来。
王先庭是最早种植羌活的村民之一,但起初也是“小打小闹”。“种羌活是胆子变大的过程。”他说。当年,村上有人从定西带回羌活种苗时,许多村民犹豫不决,王先庭却咬牙试种了几亩。没想到,这一试便打开了致富门。
如今,他不仅自己种植,还常去甘南帮助解决药材滞销问题。“天堂镇的中药材口碑打出去了,大家都信我们。”他语气里透着骄傲。
这种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同样体现在天堂镇的畜牧业发展中。当地打破传统养殖界限,创新推行“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的协作模式,预计2025年出栏5.06万头,产值7400万元。合作社里,各族农户以土地、机械入股,真正实现了“利益共享、责任共担”。
在天堂镇,单靠一个民族的劳动力,既开垦不了万亩良田,也建不起跨河大桥。不同民族的劳动智慧交融共生,催生出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无论是药材种植还是牛羊养殖,都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劳动配方”。
独牛难犁地,众手可移山。天堂镇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多民族用劳动编织的命运共同体成长史。正如制作糌粑,青稞、酥油与茶水交融揉捏,终成独特风味。(记者甘曜毓 尚禾 王炳智 戚彦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