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经教育部批复同意,甘肃省政府决定以武威职业学院为基础,设立武威职业技术大学。
祁连山麓,巍峨壮丽;石羊河畔,波光粼粼。一座现代化职业技术大学正拔地而起,蓬勃生长,为西部职教版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武威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
百年积淀,今朝蝶变。从1915年武威师范学校的肇始,到今日职业本科院校的设立,这座学府的每一次跨越,都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印记,回响着奋进的足音。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重要指示,为学校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原武威职业学院紧扣“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锚定“西部示范、全国一流”高水平职业本科学校建设目标,以产教融合为引擎,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实现了办学层次与育人质量的双向跃升。
战略擘画:锚定服务国之大者“坐标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坐标系中,武威职业技术大学的设立具有深远意义。
在国家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高端技能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武威职业技术大学的设立,正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要求的战略举措。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打造高水平职业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角度出发,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新能源产业迎来飞速发展。甘肃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对新能源领域的高端技能人才需求极为迫切。武威职业技术大学的设立,可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为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提供人才支撑。
同时,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医疗康养产业蓬勃兴起。面对日益增长的医疗康养人才缺口,学校能够利用自身优势,与地方医疗机构合作,开设医护类专业,为区域医疗康养产业升级注入活力。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层面,设立武威职业技术大学,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路径,强化教育与产业的匹配度。
此外,武威市正打造“两区两地”,培育新能源、特色医药等重点产业链及“8+N”现代农业体系,设立职业技术大学可深化“金专业、金课程、金师资、金基地、金教材”建设,培养适应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端技能人才,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的能力。
设立武威职业技术大学,是时代之需、战略之要、民生之盼。它肩负着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时代使命;承载着推进医疗康养融合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迫切任务;肩负着激活文旅产业潜能与丝路文化传承、深耕智慧农业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制造业升级对接“制造强国”、赋能信息产业创新融入“数字中国”的多元使命,更肩负着优化甘肃高等教育布局、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现实责任,是提升学校办学层次、赋能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更是武威人民职教梦想的璀璨结晶。
校地协同:绘就职教发展“新蓝图”
如果说政策引领是学校腾飞的基石,那么校地协同则是蓝图落地的关键引擎。
甘肃省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以部省共建“技能甘肃”为契机,将武威职业技术大学设置工作置于全省高等教育布局优化的核心位置。省教育厅创新建立“提级调度”机制,从专业建设、师资配备到实训条件提升,逐项对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为学校量身定制精准高效的发展路径。
武威市委、市政府更是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强力推进设置工作,在专业建设、科研项目、人才引进、基础设施等方面持续给予重点支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体系,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政策保障维度,印发专项支持措施,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连续几年将创建任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彰显了“教育兴市、人才强市”的坚定决心。资源投入上力度空前:在校园周边划拨大片教育用地并储备充足发展空间;市财政持续投入专项经费,为学校硬件升级和内涵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产教融合领域,政府主动“牵线搭桥”,促成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武威重离子中心、国家电网武威供电公司等196家单位深度合作,构建“政院校企”四位一体联合育人机制;牵头组建武威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建立167个校外实训基地,真正实现“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在人才引进方面,特批编制名额,成功吸引大批高层次人才,锻造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并持续深化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政策保障如筑牢基石,产教融合似齿轮啮合,广纳贤才若聚沙成塔……武威市委、市政府一系列硬核举措,如同精准落下的棋子,在西北职教棋盘上,刻画出政企校同频共振、共谋发展的鲜明坐标。
这段校地协同的奋斗征程镌刻着清晰的拼搏足迹:2022年11月,教育部正式启动设置规划;2023年11月,“一办十组”攻坚机制全面运行;2024年4月,学校设置纳入甘肃省“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2025年6月,经教育部批复同意,甘肃省政府决定以武威职业学院为基础,设立武威职业技术大学。武威职业技术大学的成功设置,每一步都凝聚着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远见卓识与鼎力支持,每一步都闪耀着产教融合的智慧光芒与实践创新。
学科聚力:打造服务地方“新引擎”
学科专业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更是服务地方发展的动力源泉。
对接地方产业开办专业,办好专业服务产业。武威职业技术大学以光伏工程技术和核与辐射检测防护技术两个“双高计划”专业群为龙头,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及区域重大项目需求,聚焦清洁能源、医疗康养、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工程、文化旅游、现代服务等七大关键产业领域,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内涵建设,努力形成目标清晰、层次分明的“引领型+特色型+支撑型”专业体系。
师资是学科建设的根基。学校坚持“引育并举”双轮驱动:一方面,向海内外广纳贤才,成功引进众多硕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为骨干教师量身定制“成长套餐”,选派多人赴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研修深造,推动教师从“教学能手”向既懂理论、又精实践的“行业专家”华丽蜕变。
值得一提的是,武威职业技术大学设立后,首批设置的本科专业紧密对接“新能源、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标志着学校在培养输送高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产教融合:构筑人才培养“新高地”
产教融合,绝非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催生育人质变的“化学反应”。
走进武威职业技术大学省级示范生产性实训基地——20兆瓦光伏电站,学生们正在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光伏组件运维实操。这个基地集“产、学、研、用”于一体,既是服务地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光伏发电厂,又是学校开展专业综合性实践教学的“练兵场”。
武威职业技术大学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教师马天琳说:“学校坚持‘把课堂搬进实训基地、让技术融入教学’,创新打造‘工学结合,一体三通’育人模式,让产教融合的‘化学反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作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标杆案例,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共建的“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成为全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典范。其开创的“四联动、六对接”协同育人模式,成功孵化了国家级骨干专业、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全国二等奖、学生技能大赛全国一等奖、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累计为区域新能源产业培养输送千余名高端技能人才,实现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在医疗康养领域,不同于传统影像专业,学校的放射治疗技术(重离子方向)专业自带“硬核”标签——重离子治疗技术课程位列核心课表。
学生在学校定点的教学医院武威重离子中心,面对真实的CT、核磁影像,操作模拟定位机、治疗计划系统,甚至参与真实病例的放疗方案讨论,实现了从“课堂实训”到“岗位实战”的无缝进阶。135个校内实训室与167个校外实习基地共同构建起完善的“三级实践体系”,加之三级甲等附属中医医院、校办光伏电厂等实体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从模拟操作到真实生产的训练场。
在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大赛中,学校师生表现优异、成果显著,近几年获市厅级以上奖励500余项,其中国家级20余项,省级特等奖10余项,一等奖100余项,学校获省级优秀组织奖20余项。毕业生双证持有率达92%,近三年年均输送毕业生4000余名,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85%服务于甘肃新能源、医疗康养等重点产业,真正实现了“培养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服务一个产业”的育人目标。
从对接“双碳”战略的清洁能源专业群,到服务“健康中国”的重离子医疗人才培养,武威职业技术大学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正沿着“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特色之路坚定前行。
从深耕专业集群到多维服务突破,武威职业技术大学的每一步进阶都与区域发展脉搏同频共振。
武威职业技术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李海军表示:“我们将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以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为契机,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持续释放服务国家战略、国家重大项目和区域产业发展的智力效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威篇章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薪火相传。武威职业技术大学将继续秉承“卓苦为刃、筑教为先”的甘肃教育精神,紧密对接产业发展趋势、技术变革浪潮与人才市场需求,高标准打造清洁能源、医疗康养、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工程等品牌专业群,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强、适应社会能力强、终身学习能力强为特点的高端技能人才,努力建设西部示范、全国一流的高水平本科层次职业院校( 记者张婷 邓蕊 王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