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凉州区书城路西侧,一座静谧的小公园内,国槐、梓树、海棠树枝繁叶茂,浓密的树冠如同一把撑开的绿伞,为来往行人遮出一片清凉。古色古香的亭廊之下,老人们悠然地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闲适惬意;不远处的空地上,孩子们嬉笑追逐,清脆的欢笑声此起彼伏,为公园注入无限生机与活力。
“我们老两口平时就爱散步,以前想找个环境好的地方散步,得跑老远。现在家门口就有这么漂亮的‘口袋公园’,抬脚就能到,太方便了!” 市民武大爷谈及这座家门口的公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片如今备受喜爱的休闲空地,曾是一片杂草丛生、荒芜破败的空地。然而,随着拆迁退腾、见缝插绿等一系列举措的推进,如同丑小鸭变天鹅一般,华丽转身,蜕变为城市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绿色明珠。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转角遇美”,这一美好的愿景,正在武威大地上从梦想变为现实。近年来,我市充分挖掘城区楼前楼后、裸露地、腾空地、边角地等闲置地块的潜力,大力推进城市 “口袋公园” 建设工程,一处处原本被遗忘的角落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绿意盎然、充满生机的休闲空间,为城市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这些 “口袋公园” 虽规模小巧,却功能齐全。既提升城市绿量,又满足居民游憩需求,让 “推门见绿、开窗赏景”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显著改善人居环境。在凉州区火车站社区附近的一个小游园里,健身器材、乒乓球台、休憩座椅一应俱全,成为附近小区居民每日打卡地。“上了年纪,去远的地方不方便,家门口有这么个小游园,能和老伙计们一起打球、唠嗑,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 附近小区居民宋大爷说起这座小游园,眼中满是欣慰与满足。
自2023年起,武威城区相继建成汉武大道小游园、凉都大道东侧小游园、党校西侧小游园等11个“口袋公园”。截至目前,武威城区已累计新建46个城市小游园,人均公园面积达13.24平方米。随着建设推进,城市公共绿地结构日益优化,居住区绿化服务功能也愈发完善。
在“口袋公园”建设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先行,充分统筹城市用地布局、服务设施配置以及公园、广场的分布情况,合理选址,精心布局,确保每座“口袋公园”建成后都能发挥最大效益,成为市民亲近自然、拥抱绿色的理想休闲空间。
位于凉州区南园小学周边的小游园便是成功典范。一条带状绿化长廊如绿色丝带般环绕着校园,绿地内步道蜿蜒,休闲座椅错落有致。这里不仅是周边居民茶余饭后的休闲好去处,也是接送孩子家长们的温馨港湾。家长们可以在这里休息,等待孩子放学,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家长和孩子的出行安全,让校园周边多了一份宁静与安心。
而凉州区学府路西侧的小游园则匠心独运,园内设计的流线型道路蜿蜒曲折,道路周边及两侧,国槐、白蜡等高大乔木挺拔而立,月季、鸢尾等花卉灌木点缀其间,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营造出丰富立体的景观效果。此外,该小游园还与周边公园有机串联,共同构建起连贯的城市绿化景观体系。
“口袋公园”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重要的社会功能。我市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群众日常生活与运动需求,致力于满足各年龄段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在公园内合理配置健身器材、休闲座椅等设施,极大地提升了群众游园的便利性。无论是清晨晨练的老人,还是傍晚嬉戏的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攀升。
为让 “口袋公园” 永葆活力,我市在维护管理上也是下足 “绣花功夫”。凉州区园林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喜勇表示:“我们将继续挖掘城市边角地、闲置地资源,加大见缝插绿力度,加快‘口袋公园’建设步伐。同时,进一步强化日常维护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群众提供更多就近休闲娱乐的绿色空间。”
如今,漫步在武威的大街小巷,一座座功能完备、内涵丰富的 “口袋公园” 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些公园不仅扮靓了城市容颜,提升了城市 “颜值”,更让周边居民真切享受到 “出门即入园” 的美好生活。(记者王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