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凉州区南部山区碳汇林建设基地,春风裹挟着泥土的芬芳,一条条新修的盘山道路在连绵荒坡上蜿蜒伸展。站在山脊俯瞰,画面呈现出鲜明对比:南侧山坡上,成千上万个新挖的树坑整齐排列,北侧则是渐次返青的植被。
2022年,凉州区抢抓“双碳”机遇,在祁连山浅山适宜造林的区域,开展为期8年的碳汇林建设,计划到2029年新增碳汇林7.27万亩,并成立天梯山林场,保障后期经营和管理。
“项目建成后,凉州区森林覆盖率可提升近1个百分点,木材储备量增加20.45万立方米以上,真正成为涵养水源、促农增收、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天梯山林场工作人员李全东说。
基地建设伊始,诸多难题亟需攻坚。工程区所在的谢河镇,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更棘手的是,当地的湿陷性黄土“遇水即软”,既难修建蓄水设施,又让灌溉陷入两难:水量少则苗木受旱,水量大则引发塌陷。
建设团队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三个独立供水系统,每个系统配备定制水泵和变频调节设备,通过精确计算管网压力,在关键节点设置减压阀和排气阀,有效解决了高低落差带来的供水不均问题。
针对黄土遇水易塌的特性,项目采用了“短时多次”的灌溉策略。整个林区被划分为72个轮灌组,沿等高线布置滴灌带,配置稳流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精准控制每次灌溉时间,既保证了树木需水,又避免了土壤塌陷。
智慧灌溉浇灌出的不仅是树苗,更是希望。2022年至2023年间,凉州区碳汇林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谢河、康宁、丰乐等镇及312国道、308省道沿线,2.12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耐旱的山杏、挺拔的樟子松、苍翠的云杉与沙棘、沙枣等树种茁壮成长。
2024年,凉州区通过“我在南山有棵树”志愿植树活动、义务植树活动以及多渠道融资,在古城镇、谢河镇区域建成了1万亩林地的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
“以前山上光秃秃‘鸟不落脚’,大风一刮黄土漫天,太阳都看不清,现在可大不一样了。”谢河镇庙山村村民刘福文蹲在新栽的云杉苗旁,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嫩绿的枝叶。
2022年,刘福文报名参加了碳汇林建设施工队,一干就是3年。“看着这些树就像看着自家娃娃长大一样。”他笑着说,“夏天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绿色,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山风拂过,新绿的树苗沙沙作响,像在应和刘福文的话。
科技,在重塑碳汇林建设的节奏。在半山腰,记者遇到了无人机飞手杨宗文,他正全神贯注地操控着遥控器。伴随着旋翼嗡鸣,载重60多斤的无人机稳稳升起,将一捆云杉苗吊运至远处的陡坡。
“这台‘铁家伙’顶得上10个壮劳力。”杨宗文说,无人机不受空间与地形地貌限制,能够携带树苗到人无法到达的高危险区域,一天能运500棵云杉,能运1000多棵杏树,大大提升了植树效率,还可以监测植物生长状况,及时开展补植补造。
在实施碳汇林项目中,凉州区还试验种植油桃等经济林树种,发展林下养鸡、芍药种植等经济产业,探索打造“林——禽(畜)——花——游”观光产业园模式,让每一寸绿地都变成“聚宝盆”。
从“黄土漫天”到“绿浪翻滚”,从“鸟不落脚”到“野禽安家”,凉州区南部山区碳汇林正连点成片,犹如一条渐次舒展的绿色生态廊道,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记者甘曜毓 陈志鑫 陆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