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民勤,春风裹挟着丝丝沙粒。在这片被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包围的绿洲上,一场名为“请到民勤种棵树”公益治沙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3月30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志愿者齐聚民勤县白土井治沙点,通过公益募捐、植树实践等形式,凝聚社会力量,助力荒漠化防治。活动现场,民勤县向朱军、潘从明颁发“防沙治沙公益大使”聘书。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向民勤县林草局捐赠公益植树资金,用于后续生态修复。全体参与者共同栽植梭梭、沙枣等耐旱苗木,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科学种植方法。
“虽然辛苦,但看到一排排新栽的树苗迎风摇曳,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体验完种树的志愿者徐军深有感触。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地理位置特殊,被列入国家“两屏三带”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北方防沙带,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
近年来,民勤县创新推出“互联网+”治沙模式,联合中国绿化基金会、蚂蚁森林等平台发起“请到民勤种棵树”活动,吸引全国各地志愿者跨越山海而来,用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共筑绿色长城。
“希望我们全国各地的朋友们都来到民勤种棵树。梭梭能给我们带来绿色希望,让荒沙变绿洲,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存。”防沙治沙公益大使朱军说。
植树活动结束后,朱军一行走进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纪念馆内,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生动展示了民勤人民与风沙斗争的壮丽画卷。
“20世纪90年代,这里的沙丘一年能推进十几米,庄稼种了也被埋掉。”讲解员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说。照片里,一群村民正用麦草扎成方格固沙,他们的身后是漫天黄沙。
“现在呢?”
“当年用草方格固住的地方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片树林。”
变化的背后,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荒漠风沙长达几十载的较量,他们一棵接着一棵种,一代接着一代干,将沙漠牢牢遏制,不断创造着绿色奇迹。
“以前只知道民勤生态脆弱,但今天亲眼看到这些治沙成果,听到这些感人的故事,才真正感受到民勤人民的不易和伟大。这种‘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治沙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来自北京的志愿者张文龙深有感触。
从漫天飞舞的黄沙到一望无际的绿荫,从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到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三北”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不断推进,这是民勤人民一步步、一寸寸治沙,与沙海搏斗70余年的见证。
如何在治沙过程中克服水资源匮乏的难题?如何让种下的树活下来?种树这件事如何一代代延续下去?在参观活动后的座谈交流中,志愿者们在治沙典型这里,找到了答案。
“种树容易,活树难。”民勤县林业和草原局高级工程师张世虎坦言,“沙地存不住水,种下去的苗子,一场风就能连根拔起。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探索出‘麦草方格+滴灌技术’的模式——先扎草方格固定流沙,再铺设节水滴灌管道,精准浇灌每一株树苗。”“用的都是再生水,一滴都不敢浪费。”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姜莉玲补充道。
“治沙是场接力赛,第一棒是草方格,第二棒是滴灌,第三棒要靠年轻人接续。青梭公益为这些‘老志愿者’设立了‘绿色勋章’制度,并邀请他们担任‘治沙导师’,带动更多新人加入。”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执行主任马俊河笑着说道。
这种接续正在民勤青年仲麟身上生动体现。在收成镇兴隆村,他向嘉宾们分享着新农人的治沙经验:“我们借助新媒体技术,将父辈的治沙智慧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短视频教程,单条播放量超百万次。”
千千万万棵梭梭,汇成绿海、锁住风沙;千千万万名像仲麟一样的年轻人,挺进沙漠深处,种出更广阔的绿色天地。
两天的探访活动虽然短暂,但留给嘉宾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我们种下的不仅是树苗,更是未来的希望。在这条绵延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希望正随着根系向下扎根,伴着新绿向上生长。”返程途中,志愿者张欣在笔记本上写道。
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不断染绿的沙海,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这片曾被视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土地,用片片绿洲证明:当无数星火汇聚,风沙线上也能升起绿色的曙光。(记者李兴菊 王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