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麦到面粉,从面粉到挂面、面包、饼干及食用醋等;从饲草到养奶牛,从乳业加工到饲料加工、包装印刷、生物医药、物流物联等关联产业。在广袤的武威大地,特色农产品宛如一颗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魅力,而依托它们构建起的食品加工产业链,正奏响一曲发展的华丽乐章。
发展壮大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是彰显我市农业特色品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必由之路。
去年以来,我市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发展现代农业,聚焦“扩规模、优加工、拓市场、补短板”,积极锻造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和奶产业链,着力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
走进民勤同泽农业有限公司生产加工车间,各种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工作人员手法熟练,把屠宰后的羊只精细分割成全排、半排、羔羊肉卷等20余种鲜肉产品进行真空速封,贴上标签转入冷冻车间,发往全国各地。如今,民勤县肉羊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肉羊产业已成为实实在在的富民强县产业。
一条产业链的稳健运行,离不开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协作。民勤县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强链、补链、延链,积极构建产加销一体化体系,不断增强肉羊产业发展实力,形成了肉羊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
龙头做强、基地做大、品牌做响、产业链延长,从养殖到屠宰,再到加工,“一只羊”撑起了一条产业链。
去年以来,我市坚持前端抓规模夯基础,做大做强生产供应链,以打造西部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示范区为统揽,持续推进“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扩规增量。全市争取到位各级衔接资金16.18亿元,实施产业项目117项,建设绿色标准化种养示范基地173个、设施农业2.81万亩,蔬菜产量达到311.84万吨,食用菌产量达到9.24万吨,畜禽存栏量达2689.54万头(只),均保持全省前列。民勤县肉羊产业园成功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天祝松山镇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凉州区、古浪县、天祝县列入甘肃高原夏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二
和生源反刍动物饲料生产项目建成投产,泽源翔冷鲜肉分拣及冷链储运项目完成主体建设,雪川农业集团甘肃薯条加工项目、达利食品3300公斤/小时马铃薯雪花粉生产线开工建设。
我市坚持中端抓加工促增值,延长延深产品增值链,着力用“工”字诀念好“农”字经,持续推进一产向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补齐精深加工短板,推动产业链强筋壮骨、延伸增效。深入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全力抓推介、抓招引、抓落地、抓服务。推进企业提档升级,全市新增年营收2000万元转规农产品加工企业9家,新培育年营收1000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8家,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家;甘肃伊牧兰肉类加工有限公司认定为第八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衡量一个地域的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最具穿透力和说服力。如何让武威特色农业在铿锵前行中持续发力?
我市坚持后端抓市场提效益,拓宽拓展市场流通链,统筹推进农产品产地和销售市场建设,昊天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期项目、顺佳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等4个商贸物流项目稳步推进。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1个,凉州黄白花牛肉、民勤人参果、天祝藜麦、天祝香菇4个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加大农产品产销对接力度,拓宽农产品销路,先后组织我市特色优质农产品参加“武威市·江浙行”“甘味入津”“甘味入鲁”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推介活动,助力拓展销售市场。
三
在经济发展的宏大版图中,产业链的稳固与发展是决定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坚持全链抓支撑提能力,筑牢筑实要素保障链,已成为当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2024年,天祝县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个适应高寒牧区饲养的肉毛兼用细毛羊——天华肉羊,并经第四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通过,确定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同年,经过不断的试验与推广,“豪威677”“豪威568”等国审玉米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达到了500多万亩。
我市通过抓良种繁育,抓良田建设,我国首个适应高寒牧区的肉用细毛羊新品种“天华肉羊”育种群体规模达7.6万只,扩繁规模40万只。争取实施高标准农田47.45万亩,落实资金9.93亿元,建成38.96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90万亩、高效农业节水技术260万亩、旱作农业技术45万亩以上。
扎实推进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全市实施农业保险品种35个,签单保费2.78亿元,投保农户6.02万户,受益农户3.34万户次。选派550名科技特派员到村到社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引进示范推广农畜新品系98项、新技术42项、新模式38项。举办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培训农民。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争取农机购置补贴9163万元,农业机械拥有量达到54.4万台,农业机械总动力352.7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85.3%。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再次入选全国农机化技术推广典型案例。(记者王瑾 王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