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老宅,住上新房,开启新生活,憧憬新希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让武威群众曾经的“安居梦”成为现实。近年来,武威市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纾民困、解民忧”的惠民工程,尽心竭力让群众“搬”出好日子,“搬”进幸福家园。
青山绿水,黄墙灰瓦。初夏时节,暖阳倾洒,走进天祝县松山镇达隆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一排排崭新的独院坐落有序,一条条水泥路干净整洁,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整齐明亮的房子掩映在绿意盎然中,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美景在眼前徐徐展开。
走进搬迁户尚德宝的新居,客厅干净整洁,沙发、茶几、冰箱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搬进新家后,尚德宝一家的生活大变样。
尚德宝高兴地说:“过去住在土坯房,还是人畜混居,生活很不方便,并且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现在搬到安置点后,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环境好了很多,暖气也有了,生活很幸福。”
秉持环境就是民生的理念,达隆村坚持精雕细琢、绿色生态的原则,精心设计村庄整体风貌,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按照“村在林中、路在荫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目标,栽植云杉、金叶榆、紫丁香等绿化苗木38万余株,绿化面积达190余亩,形成纵横交错、层次多样、结构合理的乡村生态景观,绘就生态宜居的森林小村。
达隆村的建设是武威市通过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武威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制定实施《2023年全市持续推进“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实施方案》《武威市“和美乡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村庄规划编制实现发展类村庄全覆盖,新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35个,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7993户。
今年4月,武威市发布了《村庄暨生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风貌色彩导则》,进一步加强农宅风貌引导,有效指导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建设,促进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切实助力乡村振兴。
4月中旬,凉州区西营镇2024年“碑岭嘉园”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住房建设项目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程车辆来往穿梭,工人们在紧张作业,以“满弓”状态,力保项目能够如期顺利完成。
“在搬迁规划、社区选址、户型设计等工作起步时,我们就让村民全程参与,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确保把避险搬迁项目建成民心工程、幸福工程。” 西营镇副镇长吴晓雲说。
乡村美,看“颜值”,更重“气质”。金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海宝说:“现在不仅居住环境变了,村容村貌在变,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变。”
孩子们在小游园里奔跑嬉戏,老人们围着桌子下棋打牌,悠闲自在……
搬迁后的金山镇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攻坚行动,以“积分超市”为激励,以“最美家庭”评选为标杆,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清洁村庄”创建巩固提升工作,人居环境有了质的提升。
近年来,武威市以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一体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发展理念深刻变革,乡村环境深刻重塑。昔日灰头土脸的“小村庄”变为今天整洁宜居的“美丽村”。
逐梦沃野绘画卷,和美乡村看今朝。如今的武威市,一幅幅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活力、有福祉的生动图景正在徐徐展开……(记者李政阳 王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