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则通,通则兴。城际之间如此,城乡之间亦是如此。
城乡交融的深度,标定着发展的温度与高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既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矛盾的关键密钥,更是我市在“十四五”时期锚定高质量发展、奔赴共同富裕的必然抉择。
“十四五”以来,我市锚定“城乡一盘棋”,在交通联通、服务均等要素流动中嵌入机制创新,让天马故里的城乡画卷渐次铺展——兰张高铁的钢铁长龙与乡村公路的阡陌经纬相拥,城区优质资源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沉睡的土地与归来的人才共筑新机。
从泥路坑洼到风景宜人,从人才外流到归雁还巢,从产业薄弱到农旅融合、寒旱农业领跑全省,武威城乡关系得到深刻重塑。
如今的武威,城有繁荣之姿、乡有兴旺之态,一幅“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协同共荣”的生动画卷,正在祁连山下、石羊河畔徐徐铺展,书写出属于天马故里的城乡融合发展答卷。
交通先行织密网 打通融合“大动脉”
交通是城乡融合的“先行官”,而机制统筹则是路网延伸的“指南针”。
9月25日上午9时30分,在祁连山北麓的凉州区西营收费站,随着首辆汽车驶入G569线武威至仙米寺公路(甘肃段),标志着该路段正式建成通车。
一条全长55.597公里的交通动脉蜿蜒于青山绿水间,不仅实现了地理贯通,更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在武威东站,旅客们行色匆匆,有的低头核对车次信息,有的拎着行囊快步走向检票口,眉宇间藏着对旅途的期待,脚步声与广播里的检票通知交织成出发的序曲。
“以前出一趟远门要先去兰州倒车,时间都花在了路上,现在咱武威也通了高铁,‘长途游’变成‘周末游’,去哪都方便,也能经常带着家里人出去玩了。”市民罗婷婷翻看着和家人外出游玩的照片,言语里满是对高铁开通后生活变化的满足。
“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交通强国”战略,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综合交通网络提质升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市树牢“建设大交通、促进大融合、引领大发展”理念,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紧密结合、统筹推进,以重大项目落地构建综合交通骨架——
兰张高铁中川机场至武威段建成投运,让武威正式步入“高铁时代”;G569北仙高速武威至民勤段通车,实现高速绕城和县县通高速目标;G569武威至仙米寺公路(甘肃段)高速建成通车,未来青海境内路段贯通后,将打通武威与西宁的高速通道。
武威军民合用机场、G667武威段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速推进,叠加已建成的连霍、定武、金武高速,一张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东联兰西、西接新疆、北通蒙宁、南达青海的枢纽优势持续凸显。
农村公路建设更显“机制温度”——
凉州区以路为媒,串连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绿色生产加工园区、物流仓储基地,将优质产品源源不断供应全国各地;
民勤县依路兴农,产业道路带动民勤蜜瓜、茴香、肉羊产业蓬勃发展;
古浪县以路治沙,生态公路助力全县完成239万亩沙化土地治理;
天祝县因路而美,将冰沟河、马牙雪山等热门景区景点“串珠成链”,交通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投资36.3亿元,建成各类农村公路6030公里,全市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从“十三五”末的76.8%提高到93.68%,自然村组路通硬化路比例从2020年的39.9%提高到98.9%……
我市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的农村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农村道路更畅通、农业发展更高效、群众出行更便利。
服务均等强保障 共享融合“幸福感”
“农村娃也能享优质教育了。”凉州区武威南铁路第一小学校长柯长胜的话,背后是武威市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着力点,提升教育均等化水平的机制保障。
迈入这座始建于1964年的校园,浓浓的教育气息扑面而来——苍劲的松柏、整齐的教学楼孕育着厚重的文化气息,课堂上书声琅琅,运动场上汗水挥洒。
“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对教学楼进行维修改造,新建塑胶操场,精心打造德、智、体、美、劳五条特色走廊。”柯长胜介绍,学校坚持“特色兴校”办学目标,开设15个特色社团,其中,花样跳绳和足球已成为学校传统体育项目。
“学校每年都会举行远足研学、读书分享会等活动,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不仅让我们学到知识,还让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彩绳翻飞间,学生王小婷满脸笑意。
教育公平在机制护航下落地生根。“十四五”以来,我市持续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改善农村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累计投入9.09亿元,划拨教育用地543亩,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项目,学校教育教学设施、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创新“以强带弱”“以城带乡”集团化办学模式,充分激活城乡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缩小城乡、校际间教育差距。
医疗下沉的“最后一公里”,同样靠机制打通。
凉州区武南镇中心卫生院的远程会诊室内,内科医生周伟正通过高清视频与上级医院专家进行病例讨论,画面清晰、沟通顺畅。CT、肺功能检测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检验检查设备投入使用,让许多疾病在基层就能得到精准诊断。
刚做完检查的武南镇百塔村村民张淑花感慨道:“以前做检查要跑到城里,现在家门口就能查,结果出得还快,真是太方便了。”
“基层首诊,资源下沉,建成高效运转、能力突出的医共体成员单位。”该院副院长郭财民介绍,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框架下,实施百名城市医疗机构医师对口帮扶农村卫生行动、万名医护下基层、中级以上职称专家下基层驻点帮扶,实现管理、专家、服务、技术“四下沉”。依托医共体资源共享,同步开展远程会诊,信息共享、结果互认,着力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有保障”的基层医疗服务目标。
焕然一新的凉州区武南镇中心卫生院正是我市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生动注脚。
“十四五”以来,我市统筹优化县域医疗资源,将15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95家乡镇卫生院、1200个村卫生室整合为8个紧密型医共体,县域内就诊率达83%、基层就诊率达56%,为推动健康武威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要素激活添动能 释放融合“新活力”
城乡融合的核心是要素流动,而机制创新则是“破冰之钥”。
“十四五”以来,我市依托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等方面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完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促进城市资源要素有序向乡村流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让能进城愿进城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快更好融入城市,让新农人归心农村、融入农村,带动城市要素向乡村汇聚。
每日午后,凉州区泽秀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服装车间里便有了忙碌的身影。工人张丽萍踩着缝纫机踏板,布料在她手中呈现出整齐的衣缝。
从农村来到城市务工,对于有缝纫基础的张丽萍来说,这份工作“如鱼得水”。但在城里工作,孩子入学、家人就医等问题一度让她困扰。
随着当地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张丽萍一家在城里买了房。“孩子考上了大学,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全都有,心里踏实多了。”她说。
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2.34%,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88.66万人,不断优化入学手续确保适龄随迁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外来建设者更好融入城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促进城乡融合,关键仍在土地上,在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上。
从民勤县城驱车向南,很快便抵达重兴镇上案村。新型全钢架移动式日光温室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人参果藤蔓上一串串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散发着清甜果香,一幅乡村画卷跃然眼前。
“土地有流转费,干活有薪金,年底有分红,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村民叶小平言语间满是喜悦。上案村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运行管理模式,企业投资,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指导、育苗及销售服务,农户租赁温室大棚自主经营,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健康有序流转,顺利完成宅基地“两项”试点改革。农村集约经营方式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园区”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农民合作社达6623家,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01家,托管服务面积超350万亩次。
丝路古道驼铃未远,天马故里新篇正酣。
如今的武威,路网如脉——连霍高速、兰张高铁串联城乡,乡村产业路直抵田畴,“动脉”与“毛细血管”同频律动,城乡距离在机制创新中不断缩短;
服务如泉——教育共享打破壁垒,医疗下沉守护健康,发展成果在均等机制中普惠城乡;
要素如流——土地确权激活资源,人才流动注入智力,沉睡潜能在改革机制中转化为振兴动能。
未来,天马故里将继续深化要素流动机制、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同城化布局,让丝路重镇在城乡融合的浪潮中,既葆“通一线于广漠”的历史厚重,更焕“促城乡共繁荣”的时代新颜。
当高铁的汽笛与乡村的鸡鸣共鸣,当城市的霓虹与乡间的灯火相映,武威必将以更协调、更普惠、更富活力的城乡融合新实践,让天马的蹄声踏响高质量发展的强音。(记者孙煜东 包雨纯 王炳智)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