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立冬节气如期而至,正式拉开冬天的序幕。
立冬,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后,太阳直射点持续南移,北半球日照缩短,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下降速度加快,气候逐步从秋季的少雨干燥向冬季的阴雨寒冻转变。此时深秋余韵未消,冬季已然登场,万物进入休养收藏阶段。古人以“三候”概括其物候特征:一候水始冰,河水开始凝结成冰;二候地始冻,土地逐渐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野鸡等鸟类活动减少,古人见海边大蛤外壳纹路与野鸡相似,便认为其是野鸡所化。
我国南北初冬景致差异明显。北方渐显冬日寒意,南方部分地区却因“小阳春”时节,仍有温暖生机,正如白居易“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陆游“吴中霜雪晚,初冬正佳时”所描绘的景象。
作为“四时八节”之一,立冬自古兼具文化意义与生活智慧。古时天子会北郊迎冬,举行“烝祭”献新谷祭祖;百姓也会祭祀祖先、举办“暖炉会”。如今“立冬补冬”习俗仍盛行,人们或囤菜腌菜储备冬粮,或食用牛羊肉、白菜等驱寒补气,以热食抵御严寒、传递暖意。
冬日承载着沉淀与积累的意义,人们借此时光养精蓄锐,在静谧中积攒能量,将对春日的美好期许藏于心底。(记者秦树静)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