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县新闻
戈壁滩上的“科技兴农”新图景
时间:2025-10-23 09:26:50 来源:武威日报 阅读量:60

金秋十月,步入古浪县的温室大棚,一派丰收繁忙景象:富民新村,菌盖饱满厚实的平菇被一筐筐运出;为民新村,枝头挂满色泽鲜亮的人参果与西红柿……丰收的喜悦,映照在种植户的笑脸上。

然而数年前,黄花滩上的丰收远非如此“轻松”。如何提升土地产出与果实品质,曾是萦绕在种植户心头的难题。如今,国家科技特派团正为这片土地开启产业兴旺的“新画卷”。通过创新构建“科技特派团+‘三区’人才+市县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的服务模式,一个个科技瓶颈被突破,一座座温室大棚真正成为了群众的“致富棚”。


大棚结出“致富果”


在干城乡为民新村人参果温室大棚,在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的指导下,大棚种植模式由传统的南北向改为东西向。看似简单的调整,却带来了丰硕的成果:人参果挂满枝头,西红柿色泽诱人、长势喜人。

这源于古浪县对大棚种植模式的系统性优化升级。为提升产业效益,国家科技特派团、“三区”人才、市县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通过土壤改良、水肥一体化改造,特别是种植方向的科学调整等综合技术手段,逐步探索出更高效的种植模式。

“方向一改,效果大不相同。”种植户张国山笑逐颜开地算起了账,“现在大棚光照更充足,作物光合作用效率提高,果实品质和甜度明显提升。人参果比以前甜多了,市场上格外抢手。通风条件改善后,病虫害也少了,管理更方便,农资和人工成本都降下来了。里外一算,一个棚的收益实实在在增加了。”

大棚里的喜人变化,正是古浪县科技兴农战略系统性推进的生动缩影。


牛产业注入“科技芯”


如果说果蔬大棚的变革是“物理改造”,那么在古浪县的另一支柱产业——奶牛养殖领域,科技特派团带来的则是一场深刻的“内核升级”。

今年8月,一场名为“奶牛产业提质增效暨纾困政策落地专题培训班”在甘肃(古浪)奶业研究院举行。由古浪县科学技术局、县畜禽检验检疫中心联合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举办的这场培训,吸引了全县各大奶牛养殖企业的技术人员。

“我主讲的课题是奶牛繁殖技术与繁殖疾病防控。”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繁殖技术岗位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赵学明介绍道,“重点交流了发情鉴定等提升繁殖效率的实用技术,以及子宫炎、早期流产防控的新方法。双管齐下,能有效降低繁殖疾病发生率,为牛场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专家的精准指导令企业负责人深受启发。“这次培训让我们更清晰把握了奶业发展形势和趋势。”甘肃菊乐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学强深有感触,“专家强调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路径,对我们未来的牧场规划很有指导意义。在养殖技术上,我们也找到了差距,下一步将在成本控制、饲草料选用等方面持续优化,用更科学的方法提升牧场整体效益。”

从“会养牛”迈向“慧养牛”,国家科技特派团正为古浪牛产业注入强劲的“科技芯”。


“四位一体”强支撑


一座座大棚的丰收,一个个牧场的升级,并非偶然。这源于古浪县在东西部协作和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的政策机遇下,着力构建的高效科技服务体系。

古浪县创新打造了“科技特派团+‘三区’人才+市县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四位一体的人才支撑机制,精准对接智力资源与产业需求。19名国家特派团专家领衔,带领188名科技人员,“一对一”包抓联系、深入指导全县19个乡镇的184个行政村,为产业培育和集体经济壮大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

在强大智力引擎驱动下,古浪县立足“三链协同”战略,聚焦羊、奶牛、果蔬三大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从单棚精细管理向连片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35个规模化示范基地、21万座养殖暖棚及1.63万座日光温室,支撑起年产68万吨蔬果的丰硕成果;肉羊存栏量高达363万只。

科技赋能,关键在于打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古浪县精心构建“专家——特派员——示范户”链条式服务体系,确保农技人员为农户提供“保姆式”全程指导。与此同时,全县农机总动力达66.4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率高达86%。

从田间到餐桌,从种植到市场,古浪县手握科技这把“金钥匙”,一个科技驱动、体系保障的现代农业新格局正在戈壁大地加速形成,为乡村全面振兴解锁出产业兴、生活富的新图景。(通讯员传开琴 常永帅)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武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武威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武威市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8000632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230001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