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血压,正确用药、健康饮食与科学运动是关键。如何判断身体是否拉响高血压警报?怎样通过饮食和运动调整控制血压呢?
出现这些信号 警惕血压高了
高血压在初期往往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但如果出现以下三个信号,则可能是血压升高的早期提示,需引起警惕。
睡醒时头疼、头晕 疼痛部位多位于脑后区域,起身或蹲下、站起时头晕感可能加剧。特别是在劳累后反复出现此类症状。
肢体麻木 手指、脚趾等末端部位麻木或皮肤表面有类似蚂蚁爬行的感觉。有时还会出现手指活动不灵活、协调性下降的情况。
容易疲劳 血压持续升高可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全身组织供氧不足,从而引起经常性、难以缓解的疲劳感。
这些症状,大多数是由于动脉血管硬化,血管收缩,造成大脑或肢体、肌肉的血液供应不足。如果同时出现多个症状,就要高度怀疑血压升高。
饮食调整 吃出平稳血压
低盐饮食 医生建议,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除了炒菜少放盐,还要警惕“隐形盐”——咸菜、酱菜、腊肉、味精、酱油、豆瓣酱等调味品,建议选择低钠盐,并多用葱、姜、蒜、柠檬汁提味。
饮食调整 少吃炖菜,建议用拌菜代替炖菜,这样能有效保留蔬菜中的钾离子,对血压产生积极的影响;少吃加工、腌制的肉类食品,增加蔬菜如洋葱、胡萝卜、芹菜的摄入量;少喝粥,粥类糖分含量较高,会增加体内血糖含量;火锅底料注意少油、少盐。可以选择清汤火锅加上辣椒,既能满足对辣味的需求,也能避免高油、高盐。
增加碱性食物摄入 碱性食物包括:蔬菜(如西蓝花、菠菜、海带、紫菜等)、豆制品、乳制品及大部分水果(如苹果、香蕉、橙子等)。这些食物富含钾、镁等矿物质元素,在体内经过复杂的代谢过程后,会使体液呈碱性。高血压患者往往存在体内酸碱失衡的情况,适当增加碱性食物摄入,可调节酸碱环境,利于身体正常代谢。
这些运动 适合高血压群体
研究发现,“等长运动”非常有助于降低静息收缩压和舒张压。等长运动指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变化,此时,肌肉承受的负荷≥肌肉收缩力。
以下3个“等长运动”,更适合高血压群体。
靠墙静蹲 膝盖不要超过脚尖、不要内扣;重心不要偏移、不要塌腰;下蹲幅度以不产生膝关节疼痛为最佳;下蹲时间不要过长。
循序渐进,每天3—5组,每次1—3分钟。
平板支撑 取俯卧位,双肘弯曲支撑于地面,肩膀和肘关节垂直于地面;双脚踩地,身体离开地面,躯干伸直,头部、肩部、臀部和踝部保持在同一平面;腹肌收紧,盆底肌收紧,脊椎延展,头部平视前方,保持均匀呼吸。
每次支撑坚持30秒以上,每次间歇1分钟,每次训练连续不低于5次。
站桩 屈膝松髋,左脚提起,侧方开步;脚尖先落,过渡至全脚,重心在中间,两脚与肩同宽;双手微微打开,从侧方向前旋转合抱,屈膝松髋,合抱于腹前;膝关节不能超过脚尖。
每次保持5秒,站桩时间根据个人情况循序渐进,最终延长至3—5分钟为宜。
随便停服降压药 小心伤害更大
一些高血压患者在服用药物后,看到血压暂时恢复正常,便想停药。其实,这只是药物在起作用,一旦停药,血压就会迅速反弹。还有一些高血压患者,感觉不错时就不吃药,感觉头有点晕又开始吃药。这种服药方式,比彻底停药更危险。
正常人一天当中,血压本就会有一定起伏。如果因为用药不规律让血压大起大落,是对血管的反复冲击。
多项研究表明,24小时血压变异性越大,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越高。尤其是平均读数看上去不高、但波动很剧烈的人,更容易在某次突发波动中发生脑卒中或心梗。
(稿件来源: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