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居住着汉、回、藏、东乡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66%。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和谐共处格局,孕育出多彩富集、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这不仅是各民族共享的精神遗产,也成为凉州巨大的发展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州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与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城市建设管理、民生保障提升、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和文明城市创建深度结合,着力打造具有走廊特质和区域特点的“凉州品牌”,全区呈现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秋日的阳光,暖暖地洒进凉州区东关街寺巷子。曾几何时,这是条环境“脏乱差”的背街小巷。2019年以来,随着武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巷道进行了改造,清真寺周边48户平房住户居住条件彻底改善。
寺巷子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秀君说:“如今的寺巷子,道路干净平整,建筑富有民族特色,校园生机勃勃,巷子两侧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商铺林立、生意兴隆,满面春风、和谐相处的各族人民,让这里充满了欣欣向荣的生活气息。”
寺巷子社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社区,辖区内有回、藏、满等少数民族居民884人。近年来,寺巷子社区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各类工作相结合,着力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环境。2013年,社区被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委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李秀君说:“创建工作中,社区在城市精细化管理、凝聚服务居民群众方面,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模式,着力构建‘社情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做到创建工作全面动员、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面推进。”
“这几年,我们身边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邻里之间更加融洽,各族群众更加团结。”寺巷子社区居民潘佳丽说。
位于凉州区南园学校的凉州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展厅,全面展示了近年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凉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是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和“河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联创共建工作交流观摩的重要窗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
凉州区民族宗教事务服务中心主任金琬珺说:“2020年,凉州区成功创建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进一步巩固发展创建成果,今年凉州区又向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发起了冲刺,我们打造一厅、一路、一公园、一广场、一长廊,力争起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示范引领作用。”
十年来,凉州区精心选树典型,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村(社区)、进镇(街道)、进学校、进军营、进宗教场所、进家庭、进医院、进景区景点“十进”活动,积极培育打造不同方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示范典型。至目前,全区共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个、示范区示范单位8个、模范个人5名、示范家庭6户,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个、示范区示范单位10个、教育基地1个、模范个人7名、示范家庭30户。
十年来,凉州区深入挖掘凉州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以文化认同画出最大“同心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常态化开展各类文艺活动,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典诵读和演讲比赛等活动,生动展现了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精神风貌。
十年来,凉州区持续深化平安凉州、法治凉州建设,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开展,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全面推进。着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亲国好法大”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保持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十年来,凉州区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各族群众手挽手、肩并肩,同心共建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凉州。202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76.6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912元、18137元,县域发展水平位列全省县域综合竞争力十强县第二位,设施蔬菜、食用菌产量和生猪饲养量居全省县区第1位,牛羊禽饲养量稳居全省前3位,先后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石羊河创建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示范河湖,城区“大班额”“入园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健康凉州加快建设,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县区”,被省文明委命名为“省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县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新武威全媒体通讯员王璟
“新武威”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