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草方格锁住山丘,一片片绿色持续蔓延,如今的武威,山变绿了、水更清了、林更密了,潺潺涌流的石羊河和碧波荡漾的青土湖无一不在向世人讲述着一个绿洲再现的传奇故事。
武威位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处,东、西面分别被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包围,处于全国荒漠化综合防治的最前沿。
加快建设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对于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推进美丽武威建设、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92.8万亩、退化林修复25万亩、封育103.2万亩、退化草原综合治理360.5万亩,全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呈现“双缩减”良好态势,干涸半个多世纪的青土湖重现碧波……
近年来,武威市大力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决打好荒漠化综合治理和“三北”工程攻坚战,上下游协同、市内外联动、防沙植绿节水并举,举全市之力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累计治理沙化土地924.3万亩,取得了荒漠化面积减少、程度减缓“双缩减”的丰硕成果。
科学推进防沙治沙
从武威出发,沿东北方向驶入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连绵起伏的黄沙之中,一片片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蓝海”之下,光伏阵列间,压好的草方格内新栽植的梭梭苗已长出嫩芽,开始泛绿。
上面发电下面治沙,沙变绿、绿生金。光伏治沙这种兼顾生物治沙、人工治沙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光伏板遮阴效果,在沙地进行规模化沙生植物种植,最大限度将太阳能开发与沙漠治理结合起来,光伏发电区域阻隔风沙的防线正在形成。
“园区现有两种光伏治沙模式,一种是固定支架光伏,在光伏板间设置草方格沙障,中间种植单排或双排梭梭等灌木,其余地方播种沙蒿和沙米等沙生植物,增加植被覆盖度;另一种是高架立体光伏模式,通过板上发电、板间养殖、板下种植、治沙改土的方式,带动优质牧草生产、畜牧业养殖、肉苁蓉生产加工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凉州区林草局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邵文山介绍。
而在民勤县昌宁镇四方墩,压沙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压沙车进行压沙,铺草、压草、划线,整个流程一气呵成。阵阵马达声响起,一排排整齐的麦草网格不断向远处延伸,在沙丘之上形成一张巨大的“金网”,紧紧锁住流动的沙丘。
“在相对平坦的沙丘上,压沙车每天能压30亩左右,速度是人工的5倍。”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执行主任马俊河介绍。
面对浩瀚沙海,武威治沙人从最初的铁锹到机械治沙设备,从“愚公移山”到光伏治沙……将压沙植绿的精神代代相传。
近年来,武威在深化拓展“人人上、代代传、步步走、苦苦干”的防沙治沙“民勤模式”,坚持人工造林与封禁保护并举,生物治沙与工程治沙、光伏治沙结合,大力实施“三北”工程,扎实推进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腾格里沙漠西缘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区建设的同时,大力示范推广先进防沙治沙技术,探索创新荒漠化综合防治新模式,积极推进区域联合治沙,不断拓展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创建成果。
大力实施节水护水
石羊河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之一,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关系甘肃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特别要实施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近年来,武威市始终把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要民生工程、重大发展问题,建立完善河长巡河、工作督察等17项制度,针对流域干旱脆弱的生态特性,将石羊河划分为城市亲水宜居3个水生态功能区,打造“五河两库三湖”示范河湖长廊,水生态环境有效修复,河湖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2022年,石羊河(武威段)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之一,为全国内陆干旱缺水河湖管护及河湖水生态修复治理提供了珍贵样板。
位于武威市民勤县的青土湖是石羊河的尾闾湖,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在这里呈合围之势。作为民勤绿洲生态变迁的“晴雨表”,20世纪50年代,因上游建设水库和农田开垦,其面积逐渐缩小,直至干涸、沙化。
住在附近的村民们说,青土湖干涸后,湖区成了沙丘,漫天风沙吹得人睁不开眼。
自2010年起,当地对青土湖实行生态配水,并逐年提升比例,让干涸已久的青土湖重现碧波。如今的青土湖,水域面积由2010年的3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27.65平方公里,形成127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逐渐成为当地的生态屏障。
沃野良田需要水,秀美山川需要水,老百姓生产生活更需要水。武威市坚决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深挖农业节水潜力,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和用水结构,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推动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制度节水有效融合,农业节水取得积极成效。
古浪河、金塔河、石羊河,如丝带环绕;天马湖、青土湖、红崖山水库,似明珠散落。武威发展的命脉在水,希望也在水。现如今,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成为了新时代武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持续开展扩绿增绿
八月的八步沙林场,花棒随风摇曳,平坦宽敞的环林路如同红色绸带飘向远方,梭梭、红柳、沙拐枣、香茅草依偎在环林路两旁,绿色向远处不断延伸。
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县八步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还是黑风肆虐、沙进人退的荒漠。在40多年的艰苦努力下,“六老汉”三代人先后完成治沙造林30.63万亩、封育管护林草面积44.93万亩,周边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绿洲向沙漠过渡地带整体向北推进了30公里。
如今,站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了望塔上,目之所及沃野茵茵、野花遍地。
绿色,不仅是生态优势,更是经济红利。八步沙林场坚持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主动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对林场进行股份制改革,打造建立“按地入股、效益分红、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公司化林业产业经营机制,帮助移民搬迁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每人每年植3至5棵树是每个适龄公民的法定义务。每年春天,凉州南部山区都有一群人扛着铁锹、拎着水桶,挥锹培土、扶树正苗、踩实新土、浇水定根,植树造林、美化家园,用实际行动掀起国土绿化热潮,为山川增添绿色生机。
“植树造林,绿化家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青年志愿者,我将自觉做树木、生态的呵护者,低碳节能、绿色生活的践行者,以实际行动为守护绿水青山推动绿色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志愿者王府润说。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固风沙”总体布局,积极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实施森林草原扩面增效计划,持续落实干部义务植树制度,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向好,武威版图由“浅绿”向“深绿”转变。 ( 记者许德忠 包雨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