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架桥,周行八方;山川河湖,润泽万家。
基础设施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根基。伴随着新中国75年的光辉历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武威交通、水利事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公路网络和水利体系初具规模,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不断优化完善,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重点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农村水利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水资源利用更加集约节约、河湖健康管理保护不断强化……
跃动的武威城乡,彰显出无限活力。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武威民勤G569至时光廊道,一条风景大道将沿途众多旅游资源串线连片,让游人“快进慢游”;古浪县黄羊川镇石门山村,县道公路接山川、连林田,与特色村居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凉州区四坝镇的于蔡公路,铺到村民家门口、修到田间地头,一辆辆货车满载蔬菜送往全国各地……
公路通,百业兴。交通对于西北重镇武威来说,尤为重要。
提起武威交通,在建国初期,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境内主要以驮道、大车道为主。1953年以来,武威公路交通部门采取“民工建勤”“民办公助”和国家投资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发展县乡公路,县际、乡际、村际间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到1957年底,全地区公路总里程达到1054.7公里,县乡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13公里,实现了县县通公路、通汽车。
如今的武威,国道、省道、县道、乡村道路,在温煦的阳光下犹如一条条银色的玉带,环抱沃野田畴。公路里程大幅增加,通行能力和通达深度明显提高,基本形成了以G30连霍、G2012营双、G3017金武、S55北仙、S04绕城等高速公路网为主骨架,G312、G338、G569、S308、S315、S316等国省道和地方高等级公路为干线,农村公路为支线,国省道与农村公路互补、连接周边、衔接顺畅、覆盖全市、布局合理的公路网结构,使武威成为东通省城兰州,西达新疆,北接内蒙、宁夏,南连青海的重要公路交通枢纽地区。
交通条件的改善,只是武威市完善基础设施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威市交通运输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是历史上实施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武威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最明显、城乡交通面貌变化最显著、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在武威大地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逐渐编织成网,在群山峻岭间穿梭,缩短了与外界联系的时空距离。截至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33万公里,路网密度达到41.1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达到1.3万公里,全市一、二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11公里,全市公路总量大幅增加,路网结构不断完善,通行能力和通达深度明显提高。
现代水网覆盖城乡
初秋时节,古浪县西靖镇富源新村村民银辉邦劳作半晌,回到家拧开水龙头,清水哗啦啦涌出,捧起一把扑在脸上,瞬间解了炎热。“过去在山里,吃水肩扛手挑,现在有了自来水,吃水方便,水质也好,这是我们村民感受到最大的实惠和变化。”银辉邦笑着说。
打开水龙头便流出源源不断的清水,这背后是一张覆盖全域、城乡一体、多源互补、丰枯互济的城乡供水现代水网。
同样,在武威市各乡镇村落、田间地头,各类瓜果蔬菜喜获丰收。这番喜人局面的背后,是完善的水利水网的强大支撑。
武威地处河西走廊最东端,长期以来,水资源总量“先天不足”、降水来水“分布不均”,是典型的资源性、工程性缺水地区。
治水兴水,事关武威绿洲永续生存、事关子孙后代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威市认真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扛牢水的责任,做好节水文章,努力探索具有武威特色的人水和谐、水润民生的节水之路,坚决守住“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市累计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19处,分散供水工程4767处,设计日供水能力23.4万吨,供水管线2.79万公里,建成4个县级水质检测中心、27个“千吨万人”水厂。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3%,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5%以上,供水保证率达到90%以上。
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四水四定”,制定《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的意见》《武威市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市人大常委会颁布《节约用水条例》,推进深度节水、极限节水。全市高效节水面积达到250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至0.638。全市用水总量由2015年的15.81亿立方米减少到2022年的14.37亿立方米,用水总量控制在15.67亿立方米以内。织密地下水监测网络,与省水利厅石羊河中心、省水文站共同编制《石羊河流域地下水位监测站网布局优化实施方案》,全市计划新建、改建地下水监测站点57个,完善附属设施54处,提高地下水水位监测水平。
从骨干渠道、大中型泵站到调蓄水池,一批水利设施改造升级,惠及了武威大地的人民和耕地。
水润民心,水兴则万物兴。2024年,武威市实施省政府为民实事农村水利惠民工程5项,开工建设2座调蓄水池、5座小微型调蓄设施。
武威正以现代水网建设为关键抓手,统筹做好治水护水兴水文章,水安全保障有力、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水环境有效治理的节约集约发展之路,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水利实事。
高铁启航筑梦武威
公元前113年,一匹来自西域大宛国的汗血宝马跃入长安,汉武帝为其创作《西极天马歌》赞曰:“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彼时的大汉帝国经过张骞凿空和不断经略,后世那条花雨缤纷、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徐徐发轫,联通亚欧。
2000多年后的2024年6月29日,经过5年的建设,承载着武威发展梦想的兰张高铁兰武段这匹银色“天马”,自中川机场向西蜿蜒而去,驶入丝绸之路重镇武威,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再添一条高速通道。
坐落于凉州工业园区的稻盛云武威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能源投资与应用等业务。“我们经常要去深圳的母公司衔接汇报工作,原来都是开车到中川机场坐飞机,单程需要2个小时。现在坐高铁,1个小时即可抵达。”公司总经理助理苏桢说,“随着公司在武威投资的智算中心建设项目步入快车道,会有越来越多的深圳同事来到武威开展后续工作,通勤时间的缩短,将大大提升业务洽谈、技术服务效率。”
2022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专家指导下,古浪县横梁乡幸福新村村民张文良开始种植大棚羊肚菌,最近几年市场行情好,收入颇丰。“种植技术和销售渠道对于羊肚菌产业非常重要,高铁跑起来,外地的专家和客商都能轻松往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乡亲种上羊肚菌过上好日子。”张文良乐滋滋地说。
高铁的建设运行,不仅仅是一笔经济账,更是一笔民生账。飞驰而过的列车,承载着群众探亲、上学、就医、就业等最朴实最真切的民生愿景。
市民廖雨虹因工作原因,每周都要往返兰州和古浪。“我经常坐火车两头跑,高铁通车后,既快捷又安全,旅途时间大大缩短。”
“高铁的开通,对我们邀请足球专业教练现场指导小球员,或是开展讲座讲学都有非常好的交通帮助。”古浪县富民完全小学校长朱世云说。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提升,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让武威儿女的幸福成色更足。(记者王瑾 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