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文化中国行
文化中国行丨以古君子之风涵养今廉洁正气
时间:2024-07-05 10:16:29 来源:武威市融媒体中心 阅读量:488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历史是一面镜子,“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君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社会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习、传承、弘扬古代君子之风,有助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涵养廉洁正气。

中国的古圣先贤留下许多关于安贫乐道、清正廉洁的警句名言。如《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意在教导人们重义轻利,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大文豪苏轼在《赤壁赋》中说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也是在提醒人们,不要羡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减少物欲,心无挂碍,便可自由自在地享受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融于自然,从而养出君子的“浩然之气”。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古代王朝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清官”。其中代表性人物有号称“神探”,不畏权势的狄仁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包拯——“包青天”。“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以及被康熙皇帝称赞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他们爱国忧民、克己奉公、惩恶扬善、为官清正,深受老百姓尊敬爱戴,最终青史留名,彪炳千古。 

武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自古文风昌盛,有“书城不夜”之美誉。清代中晚期,出现30多位文进士,他们科举高中后,被分配到全国各地任职,在任内大多勤政爱民,崇廉拒腐,官声颇佳。王化南便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王化南,字荫棠,号雪崖。乾隆四年(1739)己未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山东平度、莒州知州。在任平度知州时,他大兴水利,为民造福,一年后因病离职,当地百姓作诗为其送行:“公为百姓来,百姓送公去。渠水如许清,看公走马处”。高度赞扬他一心为民、清清白白的君子品格。

后来,王化南被起用为莒州知州,到任后革除弊政,风气大变,口碑很好,仕途有望进一步升迁。但此时他的上级却借机想索取贿赂,王化南义正辞严地拒绝道:“吾岂以财求官者哉?”即日便辞官归乡,从此在武威城读书讲学,开馆授课。此种气节,令人感佩。

相较王化南,稍晚中进士的刘作垣,也是武威走出的一位享有很高声誉的清官。刘作垣,字星五,清代武威县刘官寨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中进士,曾任安徽舒城知县,泗州知州。 

刘作垣在舒城任知县时,有兄弟俩为争家产到县衙打官司。为了赢得官司,他们暗地里不断给刘作垣送礼。他来者不拒,礼金全收,却不急于审理。一天,他把两兄弟叫到县衙,拿出他们所贿财物,对二人说:“我自田间而来,知道百姓居家的艰难。你们的祖父和父亲含辛茹苦、点滴积累,才有了这些家产,你们不能同心保护,反倒拿家产贿赂官吏,既不孝,又愚蠢。与其送人,不如将家产均分,这些财产不是仍然归你们自己所有吗?”兄弟二人听闻此言,既惭愧又感动,拿着退还给他们的财物,从此和睦相处。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当地百姓送他个雅号叫“颇黎刘公”,所谓“颇黎”,即像水晶一样的宝石。以此形容他晶莹洁白、一尘不染的君子之风。

古代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读书人,从小无不熟读儒家经典,深谙孔孟之道。他们秉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选择和人生态度,失意时回归乡里,耕读传家,清贫淡泊。寄情于诗文书画,游走于山水田园,自由洒脱,无拘无束。得志显达时,也很少忘乎所以、骄奢淫逸,大多能够不忘圣人之教,不移为民之心,不谋一己之私,勤勤恳恳,夙夜为公,无论得意、失意,始终不改君子本色。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正心修身,怀德自重。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追比圣贤君子,涵养廉洁正气,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风尚,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张海山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武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武威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武威市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8000632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