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文化中国行
文化中国行丨前凉遍地皆农桑
时间:2024-07-05 10:13:34 来源: 阅读量:240

前凉时期,由于统治者普遍重视农业生产,河西地区的农业生产获得了长足发展,遍地呈现出“嘉苗布原野,百卉敷时荣”的场景。

《晋书·张轨传》记载,301年张轨担任凉州刺史之后,以“务安百姓,上思报国,下以宁家”为己任,在河西地区“课农桑”,积极恢复农业生产。“课”就是政府组织和督导,“农桑”泛指农业生产、栽桑养蚕及丝织业。通过“课农桑”,充分利用河西各地的人力和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产量。在张轨的倡导下,河西各地掀起了平田整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热潮。

阴澹是张轨的得力部属,他后来任职敦煌太守时,在州西南造渠溉田,使这一地区的百姓受益不少,安居乐业,此渠因此被称为“阴安渠”。前凉沙州刺史杨宣在州南修建阳开渠,在州东修建北府渠,其中以北府渠工程最为坚固。这些渠都引甘泉(党河)水灌溉,“堰水溉田,人赖其利”。

张轨的“课农桑”政策成效显著。316年四月,张轨之子张寔下达命令,内容是如果所属的官吏、百姓能指出自己过错的,奖赏给布帛、羊、米。《资治通鉴·卷八十九》记载:“所部吏民有能举其过者,赏以布帛羊米。”尽管这是一次纳谏之举,但从赏赐的“布帛羊米”来看,当时的农业物资储备应该是相当充足的,也是农业连年丰收的结果。

前凉张骏执政时,继承了张轨“课农桑”的政策。323年,张骏亲自耕藉田地,以示劝导农耕。《晋书·张骏传》记载:“骏亲耕藉田。”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古时每年春耕前,天子、诸侯举行仪式,亲耕藉田,种植供祭祀用的谷物,以示劝农。后来,由于人口增多,耕地不足,张骏提出“治石田”的策略,计划将戈壁滩中的石头移走,然后运土覆盖其上,垦辟为田。也即改造戈壁荒滩,扩大农田数量,改善耕地紧张的状况。参军索孚觉得“治石田”得不偿失,认为“今欲徙石为田,运土植谷,计所损用,亩盈百石,所收不过三石而已。”这里面的“徙石为田,运土殖谷”就是“治石田”的具体方法。张骏一怒之下“出孚为伊吾都尉”,把索孚贬为伊吾都尉,坚持推行“治石田”的策略。

有一年春天,张骏闲暇之余,出姑臧城东门游玩。他看到禾苗遍野,百花盛开,池沼中绿萍茂盛,闻到花朵飘香,听到斑鸠、喜鹊、黄莺等众鸟啼叫和鸣,这一幅和谐悦目的春日画图,不禁让他心旷神怡。张骏十分高兴,遂写下《东门行》一诗称赞姑臧的春日风光,诗曰:“嘉苗布原野,百卉敷时荣。鸠鹊与鹙黄,间关相和鸣。绿萍覆灵沼,香花扬芳馨。春游诚可乐,感此白日倾。”诗中“嘉苗布原野,百卉敷时荣”等句子,反映了凉州发达的农耕气象。

前凉张重华统治时期,也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并采取减轻赋税,去除关税,减少园林的方法,以救济贫困百姓。《晋书》记载,张重华“轻赋敛,除关税,省园囿,以恤贫穷。”这里面的赋税主要指田地的赋税。减轻田税,可进一步激发百姓种田耕地的积极性,增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实力。

古代每年都要举办迎秋礼仪,祈求风调雨顺,喜迎五谷丰登,期盼丰收在望。346年秋七月,前凉准备了一场迎秋礼仪,“有司议遣司兵赵长迎秋于西郊”。当时前凉正与后赵作战,将军谢艾建议应该将迎秋之礼推迟,“宜待逾年”。但别驾从事索遐劝说不可推后,他说,立秋之时,万物即将成熟,使宗庙社稷安宁,导致天下之福,是不能废止的。张重华听从了建议,迎秋礼仪如期举行。这次活动,既反映出张重华对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视,也可推测当时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十分巨大,如前凉张祚统治期间的354年五月,前凉遭受了一次霜冻,农业损失严重,“国中五月降霜,冻死庄稼果实”。

前凉张天锡统治期间,凉州农桑发达。《晋书·张天锡传》中对河西的桑蚕业有所记载。前凉灭亡后,张天锡先是投降前秦,后又在淝水之战后逃到建康,投奔东晋。有一次会稽王司马道子问张天锡:“北方何物可贵?”张天锡应声回答说:“桑椹甘香,鸱鸮革响;淳酪养性,人无嫉心。”大意是桑椹甘甜芳香,鸱鸮鸣声响亮;醇酪滋养德行,人无嫉妒之心。其中的“桑椹甘香”,反映出凉州的桑椹享誉河西,被时人视为珍贵特产。

这些史书记载,都是前凉时期农桑业发达的见证。阅读这些文字,一幅幅前凉时期的农耕、采桑图仿佛浮现在人们眼前。

李元辉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武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武威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武威市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8000632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