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武威市全力推进科学防沙治沙综述
青土湖水域面积扩大到27.65平方公里,旱区湿地面积达到127平方公里。
沙漠化土地1.51万平方公里,较2014年减少21.8万亩。
全市荒漠化土地2.08万平方公里,较2014年减少145.8万亩。
……
一份份成绩单的背后,更是一份份“责任单”。数据显示,我市累计完成治沙460多万亩,治理风沙口240个,风沙危害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坚持“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固风沙”,抓好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推进各项工作措施落地,强化各项保障措施落实,显著提升了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治理成效,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坚实。
一
我市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处,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处于全国荒漠化防治的最前沿。境内危害严重的风沙口有286个,是全国荒漠化、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面对风沙危害严峻市情,我市把防沙治沙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民生任务和底线任务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持之以恒高位推动。坚持政策引导,层层压实防沙治沙责任,坚决扛牢生态报国责任,将防沙治沙工作列入国土绿化一体推进,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市、县区层层印发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推进工作落实。
在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老虎口,高低起伏的沙丘和滩坡上,满目都是网格状的沙障,一行行、一排排梭梭林向四面延伸,片片绿色镶嵌其中。
民勤县突出项目支撑,大力推进规模化防沙治沙,在中央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实施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和三北工程、退耕还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模化防沙治沙等一批重点工程,以青土湖、老虎口、龙王庙等风沙口为重点,累计完成工程压沙103万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230万亩,封沙育林草325万亩,在长达408公里的风沙线上筑起了300多公里的生态屏障。
老虎口的治理,是我市推动防沙治沙项目驱动的一个缩影。在长期的防沙治沙过程中,我市不断健全完善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金参与、干部群众投工投劳的防沙治沙投入机制。
“十四五”以来,我市争取落实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防沙治沙示范建设、退化草原修复治理等中央和省、市、县防沙治沙资金13亿元,实施河西走廊生态保护与修复、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凉州区东北部沙区治理及沙产业建设等重大生态项目,完成治沙造林82.8万亩。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是全国保留的6个地市级示范区之一。
今年上半年,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等项目加快实施,投资24.51亿元的凉州区、古浪县国家储备林项目顺利通过国家林草局评审。
二
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深度融合、协同推进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全面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
上面发电,下面治沙,实现一地多用。在古浪县,光伏治沙模式兼顾生物治沙、人工治沙,利用光伏板遮阴效果,在大面积的沙地进行规模化沙生植物种植,最大限度将太阳能开发与沙漠治理充分结合起来,光伏发电区域阻隔风沙的防线正在形成。
“我们充分利用沙区土地、太阳辐射等各类资源,推进光伏发电等沙产业开发,形成光伏治沙等防沙治沙新方法,并积极探索‘光伏+’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光伏板间压沙面积达到0.35万亩,有效助力沙漠沙地边缘生态屏障建设。”古浪县林草局干部王理栋说。
大漠里冲浪、欣赏艺术雕塑、徒步时光廊道、体验农事采摘……每逢假日,民勤县苏武沙漠景区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
在长期同风沙的斗争中,民勤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致富共赢的荒漠化和沙化防治道路。
近年来,民勤县持续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立足打造沙漠生态旅游黄金区,打响“沙海绿洲·风光民勤”文旅品牌。全面提升重点景区运营水平,提质消费链,打通“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环节,持续做好“旅游+”“+旅游”文章,创建了苏武沙漠景区、沙井文化民俗旅游景区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防沙治沙是武威永恒的主题,“沙漠生金”是武威不懈追求的目标。我市坚持治用结合,产业拉动,坚持治沙、生态、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沙漠种植、沙漠养殖、沙漠旅游、光伏治沙等特色产业,规划建设苏武沙漠和石羊河两大景区,建成和在建风光电项目975万千瓦,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成八步沙土鸡养殖基地一处,年出栏“溜达鸡”1万多只,民勤红枣、民勤枸杞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河西走廊酿酒葡萄入选“甘味”知名区域公用品牌。
三
眼下,行走在武威大地,墨绿、金黄、橘红、深褐……不同颜色,相互映衬,以不同的姿态尽情舒展,交织成一种灿烂绚丽的独特之美。
为让这炫彩多姿的美景永驻,在全面推进防沙治沙过程中,我市着眼于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摸索出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坚持人工造林与封沙育林草、封禁保护相结合,生物治沙与工程治沙相结合,造封管并举,带片网集成,全面推进生态治理模式升级,逐步形成环绿洲锁边防护林带,打造沙漠和绿洲之间坚固的绿色防沙墙,建成了古浪八步沙、民勤老虎口、凉州区头道槽等一大批沙漠治理示范样板,连片治理面积均达到10万亩以上。
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44.4万亩,封育21.7万亩,退化林修复7.5万亩,国土绿化提质增效10.4万亩,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在武威,防沙治沙已成为全民共识,每年冬春,一支支义务压沙队伍向沙漠腹地挺进,成为武威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十四五”以来,机关干部和社会群众投工投劳完成义务压沙造林4.87万亩,适龄公民义务植树2542万株,武威市“全民义务植树网”募集资金273.8万元,干部职工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9.8%。
面向未来,武威市将坚决当好全省防沙治沙排头兵,创新思路措施,明确主攻重点,全力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各项工作高效落实,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武威绿色版图由“浅绿”向“深绿”突破,从“区域美”向“全域美”转变,努力走好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互促共赢的创新发展之路。(记者韩筱蓓 魏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