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芒种,这也标志着今年仲夏的开始。芒种时节,气温明显升高、降水增加,在农业生产上,进入了“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
芒种亦是“忙种”
芒种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中“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郑玄将其解释为:“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孝经纬》载“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齐民要术》中记载:“芒种前后,阳气始亏,阴慝将萌,暖气始盛,虫蠹并兴”至此“万物以成,天地化生”。而芒种二字为稻麦之总称,用为节气,意为麦穗成芒,可以收成之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载:“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大致意思是有芒的麦子该收了,有芒的稻子该种了。因此有诗《芒种》:鹏鸟鸣枝谷麦黄,追肥割种两头忙。青梅煮酒新朋聚,破茧螳螂喜见阳。所以芒种时节是“亦稼亦穑”,既要收麦,也得插秧。所以,芒种也被称作为“忙种”。
元代史学家、文学家陶宗仪在《说郛》中引用宋代马永卿《嬾真子录》:“所谓芒种五月节者,谓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矣。”这句话点明了芒种是麦收和插秧交会的节气。
明代樊阜曾作《田间杂咏》组诗六首,其中一首写道:“枣花落靡靡,一犬护柴关。节序届芒种,何人得幽闲。蛙鸣池水满,细草生阶间。刈麦欲终亩,风吹雨过山。大儿早未饭,叹息农事艰。豪贵本天命,悠悠不可攀。”这首诗描写了在芒种节气,麦子和枣花也到了生长周期的终点,一户农家的大儿子一大早水米未进就开始做活,正是农忙不得闲的时候。
因此芒种时节也是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最为繁忙的时期,从诸多描写芒种的古诗词中也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农忙时期的辛劳与不易,同时也在不断提醒我们要对一粥一饭、一羹一肴时刻保持感恩之心,敬畏之心。
芒种时节习俗多
送花神:芒种时节送花神也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习俗,古代人们认为芒种已过,百花开始凋零,花神退位,故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表达对花神感激之情的同时也期待来年再次相会,如今此俗不存。
祀土习俗:唐宋以后,农家麦谷在芒种前后入仓,为庆祝农收,有祀土谷神之俗。宋仁宗及神宗感于农家种麦稼穑之苦,各盖宝歧殿及御观稼殿,在芒种前后召集众臣观赏刈麦景观。宋仁宗曾说:“朕新创此殿,不欲植花卉为游观之所,民以粒食为先,而岁种麦于此,庶知稼穑之不易。”宫殿内外不置植花卉,仅应时陈植麦谷,用意令人深省。
在我国南方地区,芒种时节还流传安苗、煮青梅、打泥巴仗等习俗,而如今部分习俗用于指导农事活动之外,大多未能延续。
芒种养生不能少
芒种时节,忙着收,忙着种,人们还要忙活一件事,就是应对夏天的虫、夏天的病、夏天闷热潮湿的气候。因此在这一时节,人们需要“定心气而备阴疾也”,以平和的心态来预防湿热天气可能导致的各种疾病。尤其要“使志无怒”,不要让怒气郁积于胸。
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芒种节气共15天,这也是一年中的阳中之阳,可谓是阳气鼎盛。
《黄帝内经》中也有“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的九字箴言,唐代的孙思邈提倡“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元代医家朱丹溪《茹谈论》记载:“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中认为,芒种到夏至阳热升浮至顶,人体中下大虚。夏至,阴气已开始在暗处萌生,就要转阴了。因此在芒种这一时节,宜食用带有苦味的蔬菜,如苦瓜、苦菜以及新鲜瓜果之类绿蔬,少食肉类,以此来平息因天气燥热而引发的厌食和烦闷情绪。
芒种时节,天气逐渐燥热,在日常起居方面,也需进行调节。有谚语道:“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可见在这一时节大多数人们的懒散状态。芒种时节,昼长夜短,人们在下午时会感到特别疲累,所以中午小憩很必要,中午也是心经旺盛的时间,午休可帮助缓解疲劳,养护心血。
春争日,夏争时,栽培光阴,方不负己。芒种时节,也是广大考生耕耘收获的时节,愿莘莘学子在仲夏时节,向自己的人生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所以无论对于农业还是学业,芒种都是一个承载希冀的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