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历史文化
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时间:2023-04-03 10:07:53 来源:武威市融媒体中心 阅读量:1572

天梯山石窟的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距离天梯山石窟五公里处的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国家级非遗项目凉州宝卷传习所、凉州宝卷研究院就坐落在村中,常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和周边群众前来参观、听宝卷传唱,对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保护宝卷在行动

走进凉州宝卷传习所,院落的地上铺着木栈道,踩上去发出的声响有种空灵感。推开传唱室的门,一些村民正在聆听传唱。随着传唱人手持宝卷念唱和听卷者齐声接唱,一段段反映忠孝节悌、家国情怀、仁爱礼义的故事,抑扬顿挫地传唱开来,村民们在享受欢愉的同时,也接受着民俗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凉州宝卷产生于唐代,有社会、历史、娱乐、教育、佛教等门类,是河西宝卷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凉州区天梯山石窟所在的张义山区及周边地区。

“人生只有两条路,善恶一字分清楚……”现年59岁的李卫善,是凉州宝卷的第四代传承人。在他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的灯山村,每晚都有这样的念唱声从农家小屋传出来。“念卷之人细心念,一字一句念清楚;听卷之人仔细听,不可过了耳旁风……”

凉州宝卷传唱的鼎盛时期,李卫善家座无虚席,邻舍扎堆坐着听他父亲李作柄念唱宝卷,也有不少爱好者登门拜师。而李卫善从小耳濡目染,醉心于学唱宝卷,并在高中毕业后正式传唱。

2002年,李卫善和发小赵旭峰及其他非遗文化爱好者,自发集资组织成立天梯山民间宝卷演唱团,他们吸收会员、传唱宝卷、誊抄宝卷、开展展演。

2006年5月,凉州宝卷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李作柄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4年,赵旭峰花费近14年时间,搜集、整理、编辑的非物质文化读本《凉州宝卷》正式出版,对研究民间说唱艺术和佛教文学有着重要意义,为保护、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018年,在凉州区委、区政府、区文化馆、天梯山石窟文物保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募集资金盘活闲置农家小院,凉州宝卷传习所及研究院成立,推动非遗文化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多年来,赵旭峰、李卫善等人多次参加民间宝卷全国展演,先后接受广东卫视“重走唐僧西行路”团队、中央电视台七频道“乡村大世界”栏目、中央电视台十频道“探索与发现”栏目,以及清华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河西学院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组织与著名评论家雷达等一批知名作家、学者、宝卷爱好者的采访,为凉州宝卷的传承与推广做出了努力。

如今,走进凉州宝卷传习所的展览室,陈列的国家级河西宝卷传承人牌匾、徽章、誉杯和宝卷抄写本、影印本、印刷本,以及凉州宝卷光盘、首日封、挂历,宝卷经典唱词书法作品等,琳琅满目,让人眼前一亮,深感历史厚重和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功不可没传承人

“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教书,平时闲暇之余喜爱写作,而宝卷里的故事情节曲折,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便开始搜集整理。”当谈起如何开始收藏宝卷时,赵旭峰打开了话匣子。

“小时候听《绣红罗》等宝卷,听得如痴如醉,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1992年,赵旭峰开始接触宝卷,一边学唱、一边搜集唱本;1993年,正式拜李作柄为师,跟他念唱十字调、七字调、哭五更、莲花落等宝卷曲调。

1998年,一位法国汉学家到天梯山石窟旅游,无意中听到赵旭峰正在念唱宝卷,便饶有兴趣地和他交流了起来。这位汉学家回国后,在法国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话是“我在中国甘肃武威一个偏远的农村,见到了中国历史上最原始、最纯粹的文学文本。”

“这句话,让我认识到凉州宝卷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从那以后,赵旭峰更加勤奋地念唱宝卷、誊抄宝卷,用心用情传承这项民俗文化。

“2003年,由于工作变动,我成为天梯山石窟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常借助工作便利,在为游客讲解石窟的同时,介绍凉州宝卷,只要有人提出想听听凉州宝卷,我就会念唱一段,这也是传承的一种方式。”赵旭峰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听宝卷这种古朴的娱乐消遣方式已经被电视、电脑尤其是手机所替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年轻人没有耐心坐下来静心聆听这质朴感人的宝卷故事,跟着长辈们学念唱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在时代与文明的冲击下,偏僻的小山村中,时常传来宝卷说唱之声,在孤寂的清音之中,一些人依然在坚守古老的文化,这种执着的精神弥足珍贵。

“现在主动念唱宝卷的人很少,即便是念卷者大都是一些老人,随着这一人群的逐渐逝去,保护和传承凉州宝卷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也是文化工作者应尽的责任。”赵旭峰说,近年来,凉州区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保护传承机制,非遗保护名录体系逐步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得到了有效保护,非遗传承基地规模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得到创新发展。

目前,59岁的赵旭峰是凉州宝卷的省级传承人,他对宝卷的喜爱程度可谓如痴如醉。“传承和保护凉州宝卷,离不开家人的大力支持。”赵旭峰说,现在,妻子在搞好家务的同时,还成为他的传唱弟子,每逢观众来,两口子就穿好演出服,和其他伙伴一同登台念唱。

为“宝卷”赋予“新唱词”

“让非遗走进人群,沾人气、接地气,才能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一直以来,这是凉州区文化馆非遗办主任张学俊苦苦思索的问题。“传统的唱词较难带给观众共鸣,听的人少,会唱的人更寥寥无几。”的确,众多的非遗文化由于其地域性、方言演唱等原因,并不为大众所接受。

“凉州宝卷中,既有长篇宝卷,也有短篇宝卷,长篇念卷用时短则几小时,长则几天十几天。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根本没有时间和耐心来念卷和听长篇宝卷,这也成了宝卷传承保护的瓶颈。”赵旭峰说,凉州小宝卷,篇幅精炼,随意灵活,可随时哼唱,或数人相聚、或干农活时唱上几分钟,消解乏气、调节身心、喜闻乐见,很受大众欢迎。

出于热爱,近几年,赵旭峰辛勤创作,为“老宝卷”赋予了“新唱词”。他用传统宝卷的唱调,结合搭温棚、战疫情、二十大精神等扶贫、抗疫、时政等题材,创作了10余卷新凉州宝卷,由于贴近当前社会生活,吸引了不少新听众。同时,赵旭峰、李卫善在宝卷的活态传承方面积极尝试和推广,努力将宝卷文化与地方其他民俗文化相互融合,这些有益的做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去年8月,国家级非遗项目凉州宝卷说唱艺术人才培训班开班,省级传承人赵旭峰、李卫善进行专业授课,对学员念卷的唱调,乐器伴奏,说唱技巧等进行现场传艺指导。”张学俊说,培训的目的只有一个,进一步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扩大凉州宝卷影响力,建立后备传承人才梯队,助力乡村文化人才振兴。

“非遗造盛世,宝卷唱人生。”凉州区文化馆副馆长张继宏说,今年,他们将持续开展凉州宝卷进景区、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加强对外研讨交流,定期举办凉州宝卷说唱人才培训班,建立后备人才梯队,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四级名录库,不断扩大凉州宝卷影响力,促进凉州宝卷传承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农闲时节,在夏日树荫下、在冬天热炕上,村民三五成群、甚至几十人聚成一团,津津有味地听唱宝卷,随着唱卷人情绪的变化和故事情节的起伏发展,念唱到一定‘接口’上,众人不约而同地加入集体朗诵和合唱,那情景,那神情,既庄严,又活泼,更难忘……”

凉州宝卷的传承与发展,在几代人的不断赓续中发扬光大。赵旭峰、李卫善、张继宏、张学俊……还有更多的非遗爱好者,他们希冀着、憧憬着。今后,让凉州宝卷不仅成为一种简朴实用的文化娱乐,也成为传承非遗的社会自觉行动和文化时尚,他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新武威记者许德忠 范武平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武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武威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武威市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8000632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