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历史文化
牛角梳——盛唐时期高超的镶嵌工艺
时间:2022-11-19 19:14:06 来源:武威市融媒体中心 阅读量:372

唐诗中就有“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形象地描述了唐代妇女用梳子作发饰的情景。1980年7月,在武威市城南15公里的南营乡青嘴湾,在一座唐代吐谷浑王族五原公燕王慕容曦光之妻、武氏夫人墓中,出土了一件唐代开元年间下葬的梳子。此梳质地为牛角。在梳背的两侧面镶嵌螺钿绿松石,其图案精美,色彩绚丽华贵。经过了1300多年,依然光彩夺目,反映了盛唐时期镶嵌制作水平的高超技艺。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梳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传说,梳子是轩辕黄帝第二妻室方雷氏,受了鱼骨头的启发而发明的,从此广大妇女,甚至男人方告别蓬头垢面的历史。那时没有锯子,梳子还只能用竹枝做,比较粗拙。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陆续出现了木梳、骨梳、角梳乃至金属梳,形状大小不相同,梳齿排列不一样,功能用途不一致。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已经使用骨制和铜制的梳子。战国时期由于漆器手工业的发达,流行彩绘髹漆木制的梳子。到了唐代,出现了有金、银、玉、翠、象牙等制作的梳子。扬州唐代墓葬中还出土了一把形制十分特别的“金梳”,这把“金梳”的下端是梳齿,上端的梳背十分宽,尺寸超过了梳齿。


牛角梳表现了盛唐时期高超的镶嵌工艺。螺钿又名“螺甸”、“螺填”、“钿嵌”、“陷蚌”等,是利用蚌壳薄片制成人物、花草、鸟兽等形象,镶嵌于器物上的一种装饰工艺,硬螺钿使用的钿片,是由质地较厚实,色彩单一,不很鲜艳的老蚌、玉珧、砗磲等的贝壳制作。


螺钿镶嵌器物装饰图案,既是中国传统的镶嵌工艺,又是髹漆工艺的装饰手段。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殷商时代,当时已出现了在漆器上粘贴金箔和镶嵌松石的做法。唐代螺钿技术技法极为盛行,并开螺钿技术运用于铸镜的先河。武威唐墓出土的这件牛角梳子来源于皇室,并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埋葬的墓中出土,再现了这一时期高超的螺钿工艺水平。牛角梳现藏武威市博物馆。



作者:黎天祥


“新武威”客户端

图片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使用手机浏览器打开下载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武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武威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武威市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8000632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