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历史文化
大帮驼铃走天下
时间:2023-12-10 09:03:03 来源:武威市融媒体中心 阅读量:2121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这样一个内陆地区,交通特别重要。在机械化到来之前,马匹成为首选,所以,汉朝时期武威骏马天下闻名。至唐代,两大沙漠出现,骏马优势渐次削弱,善于跋涉耐旱耐饥的骆驼进入寻常百姓家,古老的白亭大地上骆驼饲养和驼运兴起。正因为如此,后来的史学家把民勤历史上家畜饲养情况概括为“汉马唐驼”,民勤由此获得“骆驼之乡”赞誉,民勤驼队被誉为“大帮驼铃”。[西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至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朝廷在境内置武威县;唐长安元年(701年),凉州都督郭元振在北境碛中置白亭军,后改为白亭守捉。]

民勤真正有文字记载的养驼历史是在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年)。《镇番遗事历鉴》记载:“官府始定养驼例。每五丁养一驼,三年增倍。凡五丁养二驼者,免应差,地亩征粮一半;五丁养五驼者,征粮皆免;一丁超养一驼者,按例奖赏。以故镇邑囊驼日有增加,不几年,其数至于十万计。”如此众多的骆驼,满足邑民肉奶供给,满足日常生产役使,承担官府徭杂税赋,同时也承担民众生活娱乐需求。[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置镇番卫。]

过去,先民们马上狩猎、御敌,马上得天下。时下,骏马不再,先民们即习练骑驼本领。当骑驼热情燃遍腾格里和巴丹吉林的时候,官府闪亮登场,于是乎竞赛规则、奖励条例、赛场设置等等一系列条款随之出现。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官府组织民间赛驼会,“是年重阳,邑民于城北教场赛驼,红柳岗牧民刘玑如夺其冠。”

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年),“是年九月重阳,遵古之遗义,恢复‘驼羊会’。至时,阖县士庶官民,云集苏武庙前。百乐杂伎,各显其能;车马辐辏,在在成市。驼羊牲畜,蚁集山上山下;叫卖之声,此起彼伏。并有赛驼之举,选精壮骟驼五十峰,列阵如堵,锣声为号,颠狂奔竞,沙尘蔽日,以优胜者为冠。县事为挂绶带,鼓乐演成升平。蒙泉处汲水者摩肩接踵, 牧人得之六畜可保无疫,人饮之则四季安康和顺矣。凡七日。”《镇番宜土人情记》云:镇番地方,民风多近胡俗。重阳赛驼,其为一也。今四、九月,苏山有驼羊会,疑即源于赛驼。

清宣宗道光九年(1829年),“九月十日,苏武山囊羊会赛驼,武举唐灏国夺魁。其役之驼,清癯羸瘦,犹患重疴,而奔走如飞。有询于灏国者,曰:‘驼与马同,竞跑忌饱食饱饮。赛前断水草七八日,届期则饲以精料、鸡卵可耳。’同道者以为经验之谈。”赛驼已成一种职业,专门进行研究。

如此众多的骆驼,自然决定邑民生活与骆驼联系在一起。平时生活役使自不待说,远距离长途运输肯定由骆驼完成,镇番驼队应运而生。镇番驼队所走的路线东西贯通、南北无际,遍及半个中国。往东北可以经过包头、张家口到达北平、天津;朝东南又转道兰州、泾阳、汉中,最后抵达西安、河南;南面去,横穿青海能够驻足西藏;向西沿着丝绸古道,跨过哈密、乌鲁木齐直通西亚;北边更远,一直到达莫斯科。

驼队往外运送的货物,基本上是当地土产的皮毛、土布、甘草、枸杞、苁蓉等,从外面运进丝绸、花布、钢材、棉花、工业产品以及一些日用百货。有时,货物全部运进当地,有时,则会边走边卸边交换,非常灵活。清代史学家张澍就在他的诗歌《囊驼曲》中作过精彩的描述。

真正让镇番骆驼名扬天下的要数马永盛商号。此前,镇番驼队只是零零星星、小打小闹,马永盛家族的到来,使镇番驼队成为一支有组织、有规模的驼队,镇番与镇番驼队的显赫声名由此发轫。

马永盛者,非一人也,乃马氏族人之合称。镇番永盛马氏始祖马应海,原籍陕西泾阳西北之池阳故城。明穆宗年间(1567~1573 年)因军职调遣镇番卫守备,后诰封明威将军,遂世代居于镇番。落户镇番后,马氏以开办油坊掏得第一桶金,在此基础上,马氏看准西北茶叶市场,开始经营茶业。马氏所售之茶产于湖南安化等地,购于春天,头茶收购七八成,子茶最多不过两三成,其他商人贪图便宜,往往头茶只有两三成,而子茶却占到七八成。收购的茶叶,马氏运回陕西泾阳自己加工。泾阳质地独特的水使得加工出的茶叶在质地上以绝对上乘而有别于其它茶叶,所以,历史以来就形成“湖南的茶,泾阳的水,制出的茯茶是佳品”的消费共识。从医学上讲,茶能兴奋神经、帮助消化、强心利尿、克积化腻,这对于居住在高寒地区多食肉乳的少数民族居民尤其重要。再加上马氏严把原料采购关,严把材料加工关,马氏茯茶以叶多、茎少、质地硬道、味道鲜美而闻名西北,在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蒙族藏族居民中更是吃香,被视为宝贝。(茯茶,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以其效用类似土茯苓,美称为茯茶。又因茶叶压制成砖形,又叫茯砖。)

马氏茯茶如此备受青睐,马氏财源滚滚自然平常不过。在生意发展的同时,马氏即着手经营自己的驼队。短短几年,马氏驼队声名远播、四邻翘首。没有资料显示马氏究竟饲养了多少骆驼,据老辈人的口口相传,马氏骆驼可谓数不胜数。大部分是我们常见的黄褐色,属一般的品种,有一种白骆驼,通体雪白,是骆驼家族中的珍品,数量极其稀少,就是这种白骆驼,马氏竟有800峰之多。马氏平时不役使,专供观赏。相传,马氏的白骆驼曾参加朱元璋的登基大典,被朱元璋赐名“皇驼”。

生意发达的马氏没有惜财如命,他乐善好施、广播善缘,用现在的话说,马氏是个公众人物,他懂得为政府和民众服务,以此为自己的生意做无形广告。马氏十分重视生意经,又加上政府支持这个因素,马氏的生意蜚声西北,在西北信誉度极高。

清雍正元年(1723年),盘踞青海的罗卜藏丹津以进藏有功,欲居西藏掌管藏政,遭朝廷拒绝,遂纠集近20万人起事。八月下旬到九月初,朝廷连派年羹尧、岳钟琪、富宁安等分路进兵。经过数月征战,叛军10万之众投降,罗卜藏丹津逃往柴达木。雍正二年二月初八,岳钟琪率精兵五千,直捣贼巢,激战15天,至二十二日结束,俘获罗卜藏丹津的母亲和妹夫,以及一些叛军头领,罗卜藏丹津逃脱,叛乱平息。三月初一,清军凯旋。四月初二,朝廷叙平定青海功绩,年羹尧奏明朝廷,这次平判,马氏捐献大量军用物资,出动驼队帮助运送军需辎重,保障战事顺利进行。马氏被赏赐“永盛”二字,马永盛之称即由此而来。马氏将他们的茶庄命名“合盛”也源于此。

清光绪二年(1876年),左宗棠西征新疆,历时两年,摧毁阿古柏的“哲德沙尔汗国”政权,克复新疆。战争之所以能以清朝政府的完胜结束,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茶商马永盛家族义捐银元和大量军用品,派出驼队运送军队辎重。镇番骆驼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埋头西进。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和亲信大臣前往西安。马合盛茶庄再使援手,镇番骆驼再亮风采。马合盛茶庄驻北平东家马积馨捐白银10万两、骆驼200多峰进行保驾护送。事后,朝廷进行嘉奖,慈禧太后赐马合盛“大引商人”称号。马合盛茶庄至此在他的茶叶包装上印制“大引商人马合盛”字样(引,旧时官方颁发的货物运销凭证),作为商标推广。不仅如此,朝廷暂居西安后,各地的官米运至龙驹寨,从龙驹寨到西安这一段的官米及日杂货物运输,亦全部由镇番驼队承担。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从“联俄”角度考虑,试图和苏联建立关系,决定派员携带慰问品去苏联洽谈。从西北出境是最佳路线选择,镇番商贾云集,物产丰盈,骆驼众多,驼队走南闯北,镇番县衙承担部分物品筹措任务,运送任务由镇番驼队负责,总领队是镇番商会会长魏永堃。驼队从西安和甘肃装茶起运,出阳关,进入罗布泊,绕道鄯善、巴里坤,经奇台,直达伊犁。进入苏联境内,过阿拉木图,沿高加索山脉北部继续西行。西北雪域天气寒冷,驼队行走困难,骆驼减员特别严重。出发时300多峰,进入高加索地区后只剩三分之一不到。商会会长魏永堃将骆驼送与苏联地方政府,协商由地方政府出车拉运茶品。到达莫斯科后,苏联派出商业高官加里宁接待,随后列宁接见使团,和使团成员合影留念。此次镇番骆驼出征,以长留异域的驼生代价赢得国际援助。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派遣大批特务进入西北从事间谍活动。1936年9月,上海大公报社委派资深记者范长江深入蒙西一线采访。在额济纳旗,范长江被日本特务盯上,意欲加害,便装扮成驼工混在去阿拉善走货的驼队里,才安全离开。驼队于9月23日起程,10月7日到达阿拉善定远营。一路上,范长江向驼夫讲述日本侵占国土的罪恶行径。驼夫对日本人的险恶用心有了清醒的认识。范长江不知道的是,他跟随的驼队是马合盛商号开在额济纳旗的西盛隆商号驼队,他以为是喀尔喀蒙古人的道尔济和苏牧羊两兄弟竟是民勤人,他们长期在额济纳旗生活,为了方便,习蒙俗,着蒙装,说蒙语,还起了蒙古名。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民勤人民深明大义,捐得黄金5000两和大批物资支援前方将士。县政府委派马合盛驼队资深驼把式驼龙进行押运。驼队历尽艰难险阻,冲破流寇、山莽、军阀的围追堵截,最终将5000两黄金毫厘不差地送到天津抗日前线。这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其路途的艰辛、路上遇到的困难不忍想象。民勤骆驼以牺牲自身性命为代价,在抗日救亡的大业上谱写了一曲血染的风采。199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以民勤驼队的经历为素材,以民勤大漠为主境地,摄制电影《驼路神卦女》,影片上影后一举获得成功。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祖籍陕西三原。于父少时家境困难,到甘肃静宁为人佣工。及壮,娶静宁赵氏为妻,生子右任。右任5岁时,父母变卖静宁家产回三原。路经六盘山遭遇抢劫,贼人掠其盘资脚程,将其一家人押到山沟,捆绑后慌忙逃离。夜幕降临,就在一家人绝望之际,听见清脆的驼铃声由远而近,他们大喊救命,解救他们的正是镇番马合盛驼队。驼队到陕西三原走货,三原正是他们的家乡,他们跟上驼队一起行走。年幼的于右任和母亲骑在骆驼上,父亲随驼队步行,几天后到达三原。在三原县于家有两间老宅,驼队帮忙收拾好房子,送给一些生活物资后离开。1940年秋,民勤学生马騄程、王宜农、安兆恩、杨绮远等到重庆求学,于右任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他专门接见民勤学生。一番寒暄过后,于佑任说起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他说:“甘肃是我的舅家,民勤有我的恩人。”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签订,标志着西藏和平解放。按照协议内容,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毛泽东主席指示:“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为解决进藏部队粮食供应,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独立支队,范明任司令员,慕生忠任政委,负责运送部队物资。西藏工委在甘肃民勤、武威、宁夏等地招募驼工,征集骆驼,成立西藏工委驼运总队。

1951年8月上旬,由独立支队三四千名战士和驼工,2万多头牲畜组成的后勤保障队伍,携带400万斤粮食,从青海香日德出发,到进入藏北,行程达2000公里、耗时近4个月。据统计,这次运输,2万多骆驼死亡,平均500米死亡1峰。

1951年4月,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率堪布会议厅官员45人抵达北京,参与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事宜,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结束返藏时,护送重担落到西藏工委驼运总队组织的驼队身上。西藏工委驼运总队在民勤征购3万峰骆驼。1951年9月,驼队从民勤出发,一个月后到达西宁,驮装40万斤面粉和其他物资继续出发。1952年4月28日,十世班禅及堪厅官员顺利到达拉萨。这次运送,90%的骆驼死亡。

1953年,驻守拉萨的解放军战士和政府工作人员有3万人,每天需要粮食45000斤。那年春天,粮食严重短缺,存粮不足支撑1个月。西藏向北京告急。中央人民政府命令西北局紧急成立西藏运输总队,总队长为王宝珊,政委为慕生忠。刚刚完成班禅护送任务的驼队,由慕生忠带队,从甘肃、宁夏等地,征购骆驼28000峰,招募驼工千余人。1953年11月13日,驼队从青海香日德出发,54天后到达西藏北部的那曲,后由西藏工委黑河分工委转运至拉萨。28000峰骆驼,回来时不足2000余峰。

1954年初,完成任务的剩余驼工陆续返回到香日德,稍事调整后,西藏运输总队再次组织7000余峰骆驼二度进藏。

连续几次西藏运输,慕生忠认识到,驼运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修通进藏道路。据当时官方统计,全国共有20万峰骆驼,因为进藏,壮驼几乎消耗殆尽。慕生忠给彭德怀司令员汇报工作时说,经过实地探路,用半年时间修筑一条青藏公路是可行的。通过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副总理批复,修建青藏公路提上日程。

1954年5月11日,时任第一野战军民运部部长慕生忠受命,担任青藏公路筑路大队政委,在距格尔木30公里处的昆仑山下,开始了修筑青藏公路的施工。历时7个月零4天,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贯通。这期间,筑路大军的所有辎重,全部由民勤驼队承担运输任务。

路途遥远,崎岖坎坷、高原缺氧……每峰骆驼负重达400公斤,驼队行走在戈壁滩的石头路上,蹄子全部磨烂,滴滴鲜血汇成一条漫长血路。为骆驼准备的牛皮鞋不够,只能一峰骆驼分到一只,4个蹄子轮换着穿。因为疼痛,骆驼踮着脚一步一步往前迈。有些驼工恰好牵着自家饲养的骆驼,看在眼里、痛在心上,除了眼含热泪之外,别无他法。千里行军路,滴滴骆驼血,痛煞牵驼人。此时此刻,谁又能说骆驼不是伟大的呢?出发时一峰峰膘肥体壮,行进中,由于干草和饲料越来越少,骆驼们有时饿急了,则相互撕咬发泄,最后连撕咬的气力都没有了,一个跟头栽倒路旁,七窍流血而死,有的则瘦骨嶙峋,如同一副骨架。

民勤骆驼,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巨大无比。

民勤骆驼是令人敬重的骆驼,是伟大的骆驼。

民勤之所以有数量繁多的骆驼,一则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沙漠瀚海无垠、水草遍野生长,这为骆驼生长繁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次,民勤这片狭长的绿洲被辽阔的沙漠所围裹,民勤人民要通往外面的世界,赖以依靠的交通工具中马不行、骡子不行、毛驴更不行,只能由骆驼完成,除此以外,别无他法。养驼、多养驼是唯一的办法。再次,马合盛商号发达的商业决定了商号必须有一支庞大的驼队,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众的养驼兴趣。在民勤,除去马合盛商号的专业驼队外,平时一些小的生意,几个大一些的驼户凑在一起,就能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骆驼商队。另外,马合盛商号的驼队要定期淘汰羸驼、补充儿驼,民众养驼,可以随时卖给马家商号,这是一桩固定的生意。可是从清朝初叶伊始的连年战争、连年征调,民勤骆驼数量日趋减少,昔日的“骆驼之乡”逐渐失去尊贵地位,连商界巨贾马合盛商号同样不能幸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筑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汽车行驶非常快捷,这方面骆驼根本无法相比。在生产生活中,毛驴、小型机械在使用的灵活性上又远胜于骆驼,骆驼优势式微。尤其到21世纪,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家家拖拉机,户户小汽车,不要说体大难驭的骆驼,就连乖顺温良的小毛驴也是赋闲圈棚,无事可干。

但是,民勤人民对骆驼的感情依然存在,这是一种不舍的情怀,也是一种放不下的依念,这是民勤人民和骆驼在历史进程中相依相偎的情愫。有一些人家,祖上就是驼户,他们与骆驼的感情已经扎根灵魂深处,他们还在养驼,不为役使,只为留住一种文化。

进入新纪元,国家开始重视民俗文化,相继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振兴民俗文化的激励政策,民勤驼队文化顺利进入非遗项目保护范畴。2010年2月,民勤骆驼客申报县级非遗项目成功;2011年3月,申报省级非遗项目成功。不仅如此,与骆驼客相关的民勤驼队传说和驼夫号子也于2017年10月申报省级非遗项目成功。

如今,有国家非遗政策的支持,民勤驼队焕发新光彩。养驼户不再搞长短途运输,而是搞起了沙漠景观旅游。他们与市县的旅游团队建立合作,使骑驼穿越沙漠成为沙漠旅游的重要节目。驼户们与时俱进,把骆驼喂得膘肥体壮、洗得干干净净、打扮得漂漂亮亮,以此激发游客的游兴。有的驼户还在驼背扎上花轿,让大姑娘小媳妇坐进花轿,当一回沙漠新娘。做戏就做全套,有的驼户自学唢呐,来一段《十三省》,或者是吼一嗓子《走宁夏》,那苍苍茫茫的黄沙,晃晃悠悠的感觉,哀婉凄切的音腔,真就让大姑娘小媳妇经历了一次穿越,体验了民俗文化。

叮咚!叮咚!我们似乎看到,在悠扬的驼铃声中,一队队驼队正走出历史,走向时代,走向未来。(邸士智  李萍)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武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武威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武威市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8000632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